莫不是我变得魔怔了?看个《大逃杀》都能联想到疫情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或者影视作品,都是为了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伟大或永恒的作品,则解决不同时代的人都会存在的问题。

我这里当然不是为了评论《大逃杀》在电影史上地位,不过,当我看黑泽明的这部电影却想到流感疫情的时候,我虽然想到过上边的话,但让我更不能放下的想法却是:

莫不是我变得魔怔了?看个《大逃杀》都能想到疫情

据说,同样的影视剧,不同人会看到不同的内容:黑人对种族歧视特别敏感,女权人士则总杀死高呼男女平等、声讨性别歧视等,宗教分子却会觉得一切都是宗教问题。

我现在看什么都想到疫情,当然不是想说自己又多了不起。不过是想借着东风,让自己多多思虑上一番。期待着能够稍有助益,无论于人还是于己。如此的话,也就不算枉费这些许的文字了。

《大逃杀》网图


何以看着《大逃杀》就想到了疫情

一切的文学影视作品,除了纪实类的,我们可以清楚而明晰地、一是一二是二地看待之外,大凡有了虚构创作的成分的作品,即使取材于现实,总是可以具有象征的含义。

解释,也随着时代和需要而变化。甚至因为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作品,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很好的启发。

类似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理念“诗无达诂”。意思也就是说,对于诗(可以泛指艺术作品)的理解,没有唯一的一成不变的解释。通俗地说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妹妹”。

所以,这个人的瞎想,让我兴奋,也让我不安。为什么呢?


《大逃杀》截图


首先,兴奋的点在于,我能够比较合理地定位《大逃杀》了。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实在是觉得残忍和恶心。不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反感。

这一次,因为带入了疫情的场景,所以倒是觉察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深刻思考。比如之前觉得残忍和无聊的残杀规则,对应的只是人类社会,如今对照现在面临的病疫形势,陡然觉得类比大自然也同样是无比地真实。


《大逃杀》截图


这种来自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残酷和无情成了双重的折磨。这部影片,是经历过并思考着的人为我们留下的财富。可是,这来之不易的财富,我们是不是当作儿戏一样,弃之如敝履呢?


其次,不安之处在于,北野武所演的老师,宣布的规则和所以有这次“集训“的缘由:在于人的自作自受。无视规律,任意妄为,最终自食恶果。这难道不也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情况吗?


《大逃杀》截屏


在这个社会之中,又因为人不能脱离别人的影响而单独存在,所以没有作恶的人也会受到牵连。现实中的情况也是:一场疫情,不是立刻让城市变成了近乎孤岛的存在吗?

为了面对和应付如此残酷无情的境况,人究竟可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活下来?到底哪里才是出路?

《大逃杀》截图


以下是思考的三个方面:

1. 需要提升人的抗压能力和生存应变能力。

生活之中,充满了各种的变数。抗压能力和生存的应变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不至于在游戏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随便地放弃生命。

不要那么快地被规则制服,不要那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力,要给自己成长的可能和希望。

《大逃杀》截图


2 . 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和团队合作。

即便是你能力超群,这个社会也不是一个人就能生存的社会。而面对自然界的报复,面对疫情(如今的流感就是最直接和鲜活的例子),没有人可以依靠一个人活着。

对于人来说,学会信任别人和懂得团队合作,是最基本的素养。电影中,反例到处都是,投毒场景最为警示人。电脑室的学生让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而最终在三个人身上得以成就。

3 . 必须心存良善和爱心。

这才是最终能够只承认走到底的最根本的东西。没有了爱心和良善,发声也不过是铜锣。甚至可能,就是因为有了爱心和良善,我们连苦难都可以避免。

在这两样的基础上,人类也可以培植出自己的慈悲和智慧。纵然在不理想的情况下,因为坚持爱和良善,所以仍然能够激励到其他人继续投入到爱和奉献当中来。


《大逃杀》截图


圣经有言:

“为正义的人死,很少人肯做;为良善的人死,也许有人敢为。“



所以啊,不要被这个唬人的名字和个别的评论吓到。虽然电影名为《大逃杀》,但是我们不是幸灾乐祸的人,也不是为了学习杀戮才看它的。

我看《大逃杀》之类的电影,是因为它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能够学到一些宝贵的东西。

我们真正可以学到的是爱心、良善、信任、合作、智慧等等,而且,也因为能够拥有这一切美好的品格而坚韧、有意义地活下去。

这也是所有的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