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天使”钱克俭,与“死神”赛跑的31个日夜


就算没有这场战“疫”,我这里依旧是全院最危险的地方,这里每天都会上演“生死时速”,我的工作就是从‘死神’的手里抢人。——钱克俭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钱克俭抗疫事迹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钱克俭在临床工作了37年,有着26年党龄。从1月22日至今,他已经在隔离病房ICU坚守了31天。


接到院长张伟打来的电话,要求他到象湖院区组建隔离病房ICU时,钱克俭正在东湖院区查房。来不及多想,匆匆交接完手上的工作,他就赶往象湖院区。这种赶场“救火”的事情,他经历多了。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话不多但沉稳可靠。


钱克俭穿上防护服


“我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保证能够随叫随到。”钱克俭说,重症医学科的职责就是遇到突发事件成为先锋部队。


1月23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江西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全省各地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不断向象湖院区转运。这对刚开设的隔离病房ICU来说,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是个不小的考验,而“坚决杜绝发生院内感染”的命令让钱克俭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严防死守。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钱克俭就是这个ICU大家庭的家长。“你们不用担心,放手去做,有什么不会的就问我。”钱克俭总是给自己科室的医生带来信心与力量。“重症医学科治疗的病人往往合并多重感染、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在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给病人生命支持,维持脏器功能,帮助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钱克俭说,“隔离病房ICU的病人,多数都有基础病,本身就脆弱的免疫系统,面对传染性强、致病性高的病毒,更是风雨飘摇。”


临床上摸爬滚打37年,精益求精、注意细节的工作作风刻进了钱克俭的骨髓。


钱克俭和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同事们


在隔离病房ICU有名新冠肺炎患者,从外地转诊过来已经一个星期了,一直在呼吸机的帮助下维持生命,每天靠着免疫球蛋白、肠内营养乳等药物维持着身体机能。“今天他的血压有些波动,心率不齐,血氧饱和度也不正常……”隔离病房里,经管医生向钱克俭汇报病人的每日病情。钱克俭叫来值班医生、管床护士,详细了解医嘱以及医嘱执行情况后,决定将其中一项医嘱在执行时间上做细微调整。果不其然,病人的各项指标很快恢复了正常。


原来,人体的血压波动存在个体差异,临床讲究个体化治疗,一人一策,医生需要时刻关注病情的细微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因此,钱克俭对身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做个有心人,把握好每一个细节。”


钱克俭每天都这样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着


2月5日,隔离病房ICU党支部成立,临危受命的钱克俭此时又多了一重身份——隔离病房ICU党支部书记,他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支委会。


“我们是建立在抗疫一线的党支部,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同疾病做斗争的优势。”钱克俭在支委会上向支部全体党员发出号召。这几天,他陆续收到不少来自一线医护人员递交的入党申请书。


有心的同事发现,钱克俭每天的微信运动步数都在18000步以上,而整个隔离病房ICU长度前后不到一百米,18000步足够在病房里走上几十个来回。


凌晨3点,刚从污染区出来的钱克俭拿了一份饭放进微波炉热了起来。


在负压隔离病房里,里外几层的厚厚口罩总是会让人感觉快要窒息,更何况还要在病房里工作。


“身体还行,比起以前是差多了,不过我还干得动。”钱克俭拿了把凳子缓缓坐下。


31个日夜,钱克俭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全心全意救治患者,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老黄牛”精神将深深地影响着旁人。


截至目前,央广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也纷纷报道了钱克俭的抗疫事迹。


来源 |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

编辑 | 寇一凡、黄晗右、侯志扬、葛春燕

审核 | 饶勇、孔爱民、宋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