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重构未来,新冠疫情对医药行业十大改变

以史为鉴,医药行业过去两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史为鉴,在预判新冠疫情对医药行业影响之前,我们首先还是应该再回顾一下 17 年前 的 SARS 疫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SARS 疫情促使政府和民众上上下下对医疗体系、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反思,进而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也许没有 SARS,我们的医疗体系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进化、去演变,但是 SARS 在其中一定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 SARS 后的一两年,医药行业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突跃式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显现,这是 SARS 带来的蝴蝶效应。相信梳理这些对我们 预判新冠疫情过后的 1-2 年医药行业的独特变化会有一些启示作用。

1.中国疾控体系快速发展,疫情监测和响应系统不断进步。2002 年 1 月 23 日,在中 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国农村改水技术 中心的基础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 CDC)组建成立。在基层网络尚未建立之 际,SARS 就给这个年轻的系统迎头痛击。中国前总理温总理在 2004 年告诉当时的世卫 组织北京负责人 Henk Bekedam:在 SARS 之前我们只知道一个缩略词 GDP,现在我们 知道了另一个缩略词 CDC。SARS 后十年,是中国疾控体系发展的十年,从职能、人员 和理念各方面都发生了全方位变化。医学院也开始注重预防医学学科建设。政府投入百 亿元经费解决国家、省疾控中心的硬件设备升级问题,例如负压病房、信息报告系统以 及监测预警系统等等。近年来多起疫情的迅速监控,检验了疫控体系的进步。

2.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快速推出,信息逐步公开透明。非典后不久,国务院公 布出台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这份被认为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转折点”的法 规条例,从起草到提交审议,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开创了中国立法的“SARS 速度”。从行政信息专属到信息公开的转变明显。过去我国政府习惯于以下发红头文件, 自上而 下 、内部层层传达的方式实施管理 。社会和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过程知之较少, 相关信 息多掌握在部门手中, 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 多采用“ 内外有别 、内紧外松” 的控制 式处理方式 。这种通过信息控制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困难。SARS 前期由于信息 统计不准确、发布不及时导致疫情扩散的严重后果,凸显了我国在行政信息方面存在的 问题和实行信息公开、行政公开的重要性,这在 SARS 之后有了大大的改变。

3.基层医疗爆发式增长,公共卫生投入快速增加。“非典”的肆虐让国家意识到我们的 基础医疗几乎为零,在面临大的爆发性疾病时所能够采取的措施除了通过学校放假、工 厂停工、城市人员遣回以外,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在“非典”之后的几年, 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基层医疗,不仅政策向基层医疗倾斜,财政拨款、权力下发都让基层 医疗呈现了爆发性的增长。SARS 后的几年,全国各地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都有几十倍甚至成百倍的增长。全国公共卫生系统开始了空前的大规模建设。医院提升硬件,软件设 备,力度更大(这些未必算全都是因为 SARS,但 SARS 仍然是催化剂),防疫,医学监 督,隔离设施等都有长足进步。另外,SARS 也促进了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 SARS 之前医药物流配送体系不成熟,导致 SARS 期间缺医少药明显,SARS 之后我国逐 步建立起了区域性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4.新药研发机制有了一定的改革,国家开始更加注重疫苗的研发。SARS 之前中国新药 的研发和销售基本是分离的。SARS 之后,各方对研究、生产、临床三方面结合的力量 有了认识。先锋医药生产和营销企业在自己的强势领域开始建立研究中心和研发部门。国家也更加注重疫苗的研发。2009 年 5 月,中国暴发甲流疫情。2009 年 7 月 15 日,中 国确诊 5592 例,治愈 3852 例,无死亡病例。2009 年 7 月 23 日,华兰生物甲型 H1N1 流感疫苗在江苏、泰州进入临床试验。2009 年 8 月 12 日,我国甲型 H1N1 流感疫苗初 步安全性分析报告显示安全可靠。2009 年 9 月 3 日,中国北京中小学生开始免费接种甲 型 H1N1 疫苗,近一亿人接种,成绩非常突出。

5.医患关系的缓和和媒体报道风向的变化。从患者是弱势群体到突显医护人员的无私奉 献。在 SARS 之前,社会一直关注的是弱势群体患者的利益,但突如其来的非典,让广 大医护人员素有的奉献精神集中的体现出来。媒体的客观报道是医患沟通的桥梁之一, 在非典之前,很难看到赞美医生的报道,SARS 过程之中,医护人员得到了媒体和公众 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期盼。SARS 也引发了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新思考。在抗击 SARS 的战斗 中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面对危险英勇无畏,值得敬佩。医护工作存在的危险性及其艰 苦程度,使人们更加理解和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媒体的客观报道和导向,为医患关系 的良好沟通建立了重要桥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阶段性的缓和了医患关系。但医患关系 紧张的根源并没有解决,特殊时期建立的感情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弱。

6.社会卫生理念有了积极变化。从治疗为主的理念向预防为主的理念转变。人们更加注 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更加注重了公共卫生、卫生防疫和环境生态保护。全社会形 成注重卫生的新习惯。家庭通风、勤洗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逐渐改变。公共场所 消毒,不吃野生动物等理念深入人心。

当然,SARS 不等于新冠,历史当然也不等于未来,17 年前后的对比,我们面临的产业 环境已经大不相同,很多细分领域(比如互联网医疗、医疗信息化、血制品、药店、疫 苗、ICL、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中药等等)在 17 年前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成熟甚至还在 极早期,但在 2020 年的今天,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疫情对于这些细分领域的带动 效应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 17 年前 SARS 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是“意识上启蒙的”, 那么今年的新冠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则可能是更加“产业上具体的”、“更加深远的”, 甚至可能“重构未来”!

重构未来,新冠疫情对医药行业 10 大改变

1、 医药行业长期战略价值和战略地位有长足的提升;医生地位有所提高,医患关系缓 和。“健康中国”战略一直是推进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而在这其中,医药行业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国家也已经制定了诸多顶层设计方案。本次新冠疫情的发生,显现出了 过去医药行业发展带来的进步(信息透明公开、核酸和 POCT 等检测试剂快速响应、治 疗端的药物研发高速推进、临床应急审批通道快速审批),当然暴露出了当前医疗体系存 在的一些问题(医疗资源不平衡、检测能力限制、应急物资缺乏等),我们认为经此一役, 政府将更加重视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重视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我们判断财政投入方 面,在未来一段时间有望持续有所侧重。类似于 SARS 之后,我们认为未来 1-2 年维度 医药行业的战略地位会有长足的提升。另外类似于 SARS,本次疫情中医务工作者们的 无私奉献,一定程度上会阶段性缓和医患矛盾,医务人员的地位会有所提升。

2、控费政策节奏中短期趋缓,中长期逻辑不变。在疫情阶段,疫情的防控工作是各部 门协同的焦点,而医保局的工作重点更多在于对疫情救治保障政策的执行;而在疫情趋 缓乃至于结束后的“后疫情阶段”,则各个产业的休养生息是各部门的工作重点。我们认 为,尽管医保局主导支付端变革的政策大逻辑不会发生变化,中长期来看,仍然是以一 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去实现支付结构优化与主动支付的最终目标,但从中短期的维度来看, 医保控费的政策不会是未来 1-2 个季度甚至更长时间维度的重点,对于受影响的相关药 械企业来说,可能多出了一个宝贵的转型窗口期。

3、互联网医疗的流量机遇&医疗信息化借势加速推行。新冠疫情之前,大众对于互联网 医疗与医疗信息化建设往往“耳熟”却并不“能详”。在本次疫情的应对中,医院联合腾 讯、微医、阿里健康等互联网企业在多地积极开展线上诊疗、远程医疗等,在减轻医院 线下诊疗负担、降低人与人传染风险、保护医护人员安全等方面发挥作用,受到政府认 可的同时提高了大众认知度,在未来推动医疗服务线下线上联动、加速实现分级诊疗的 趋势下,互联网医疗将收获巨大的流量机遇。同时,疫情跟踪、疫情防控等数据信息在 国家与各地方政府之间、疾控中心与医院等部门之间高效传递的重要性在此次疫情中被 显著放大,国家的医疗信息化系统需要持续建设和完善,疫情过后有望得到加速推行。

4、血制品价值尤其是静丙临床价值将被重估。成熟欧美国家的血制品行业已经走过了 两大历史阶段,第一个是以白蛋白为主用量快速提升带动的发展阶段,第二个是以静丙 为主用量快速提升带动的发展阶段,发展至今,血制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用品在临床 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对比我们国家,血制品行业发展远远不及,还有很大差距, 有人归结于血制品作为资源品行业资源的缺失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不是单一因素,对 于血制品的临床认知和应用不足(例如静丙获批适应症和医保保障适应症角度可以看出) 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我们国家血制品当下的发展阶段有点像欧美国家第一个发展 阶段的中后期,但是我们认为比较起来也是远远不够的,更别说由静丙带动的第二个发 展阶段远远没有到来,但是由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了一些好的迹象,和 17 年前的 SARS 相 比,我们这次新冠疫情下,我们没有再大量使用激素,我们对于静丙的使用大量增加,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虽然仍有人会质疑,使用静丙的科室、医生、患者都不太一样,疫 情过了之后,这块的用量将回归于零,但是任何一次疫情,在临床大量使用的状态下, 我们认为对于医生的认知一定是一个巨大的促进提升作用,从长期角度来看,对于静丙 的临床地位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长期临床价值有望重估,同时我们认为血制品的临床 价值从长期的维度也会得到重估。当然,从中短期我们也能够看到血制品的一些变化, 静丙和白蛋白都在疫情中得到大量使用,血制品企业的供应大大增加。由于供应大幅增 加以及采浆延缓的双重影响,血制品被大量消耗,渠道和库存进一步减少,同时为静丙 的学术推广打下基础。未来我们认为血制品供需关系将发生很大改变,将催生血制品中 期维度的价格上涨。

5、药店成为疫情期间主要购药渠道,战略价值和端口价值凸显。从 IQVIA 的数据报告 来看,2018 年,医院仍然是处方药销售的主要渠道,占比 71.80%,而线下零售渠道占 比仅有 12.10%,在两票制、零加成、带量采购、特慢病统筹等多重政策组合拳下,处 方外流是大势所趋,本身药店渠道的端口价值会就持续提升,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个进程。在疫情期间,一方面,消费者会尽量避免选择容易交叉感染的医院渠道,优先选择具备 便利性的药店作为首选的购药渠道;另一方面,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在药店的投放也 会给药店带来更多的客流量。那么,从短期来看,会直接带来连锁药店 Q1 业绩的增厚 (考虑到一些对冲的因素,我们预计整体增厚 5%左右),而在疫情逐渐趋缓甚至结束后, 仍然会有一定的消费惯性,各大连锁药店健康管理体系、会员管理能力有望将短期的流 量转化成中长期的会员客户,加速处方外流的整体进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疫情 期间,大量的药店平价提供疫情物资,和老百姓共度时艰,在特殊时期大家远离医院的 状态下,无论从行为还是心理上都起到了很大基层桥头堡的作用,战略地位凸显,值得 敬重。

6、第三方医学诊断实验室(ICL)价值得以体现,市场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短时间内巨量的病毒核酸样本检验需求,1 月 27 日武汉全市病毒核酸样本 检验仅 2000 份/日(以疾控中心和部分公立医院为主的 10 家左右医疗机构),受人员、 设施、试剂盒等因素影响,检验通量严重不足。2 月 4 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 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允许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核酸检测,金域医学、迪 安诊断、华大基因等公司的实验室均被列为可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机构。从实 验室功能和安全水平(P2 级别实验室)、人员专业性(专业 PCR 检验团队)、检测体量 承接能力(拥有全套病毒核酸检验方案+单个实验室单日几千至上万份病毒检测能力) 等方面来看,ICL 相较于医院检验科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 ICL 行业的价值 体现。现阶段国内 ICL(第三方医学诊断实验室)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渗透率(5-10%) 相较欧美等发达国家(50%)有较大差距。中国 ICL 行业起步较晚(美国 ICL 行业出现 于 1920s,我国 1990s 才出现独立医学实验室雏形),同时医保支付、检测收入占比/盈 利能力、医院检测样本外包意愿等因素也制约着国内 ICL 的快速发展。在本次疫情中, 国内头部 ICL 公司证明了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价值和技术水平,未来有望获得更多政 府和医院层面对于 ICL 的支持和认可,带来行业渗透率的加速提升。

7、自主可控叠加配臵需求提升,器械国产化有望持续。由于疫情的快速进展,武汉火 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建设时间紧迫。医院建设所配套的医疗设备需要在短时间内 完成疫区内运输交付、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步骤,要求供应企业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 同时提供本土化的全套诊疗解决方案。本次迈瑞、联影等国内医疗器械巨头在短时间内 向各医院交付大量配套医疗设备,无论是交付速度、产品质量还是后勤保障方面都可圈 可点,无疑成为了国内医疗设备产业自主可控的最好体现。同时,本次疫情也暴露出了 各地医疗机构的部分短板,可预期在疫情结束后各地医院在基础设施和学科建设方面将 进行查漏补缺。包括发热门诊、呼吸科、ICU 等一系列科室的建设和完善将推动医疗设 备的配臵加速(CT、DR、呼吸机、监护仪等产品的需求放大),而国产优秀医疗设备在 本次疫情中的亮眼表现将带动医院对国产产品的采购需求,同时也将进一步推进国内市 场先进医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8、疫苗行业发展进一步加速,有望进入黄金时代。何为疫苗?疫苗为何?这是一个最 朴质意义上的问题,疫苗本身就是为了预防大规模疫情而被发明存在的,或许我们在无 大规模传染病的健康时代生存的太久了,我们似乎慢慢的遗忘了疫苗的作用,也慢慢淡 化了对于疫苗的热情。然而每一次大疫之后,我们认为带来的对于疫苗行业的影响一般 分为三方面:第一,全民对于疾病的认知、对于疫苗的热情必然到达空前的高度,从近 期全民讨论瑞德西韦、全民讨论新冠特效药、新冠疫苗就能够看出来,未来几年有望迎 来疫苗的接种高峰期,同时伴随着疫苗重磅产品的持续获批上市,整个疫苗行业有望进 入到超级黄金期。第二,疫苗的研发审批有望提速。疫苗因为牵扯大规模人群的预防(治 疗性疫苗除外),和传统药物不同,临床实验设计大都具备独特性,很多全球范围内的创 新疫苗在审批方面都存在独特性导致时间周期一般较长,从历史上 HPV 疫苗在中国的审 批之路大家就能看出一些端倪,疫情之后,我们认为政府会更加重视疫苗类产品的审评 审批,有望加速创新类疫苗的获批上市。第三,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会强化,同时疫苗的 支付保障体系会提升,从更长期维度提升疫苗的接种率和可及性。综上三点,疫苗行业 在疫情后时代得到大发展是大概率事件。

9、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大浪淘沙。中医药是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体系和医药产业界 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药械研发、生产水平的提高,新 型疫苗、免疫疗法制剂、小分子靶向制剂、智能化医疗器械等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而社会上对于中医药的评价则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纷繁复杂的信息和部分媒体片面夸 大或贬低的报导使投资者往往难以对相关标的做出客观评价。我们认为,对医药技术、 理论体系的评价不能离开实践中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升健康水平的效果;药 品的评价原则依然是安全、有效、可控。此前市场上对中成药、中药注射剂诟病最多的 是缺乏高水平临床验证、不良反应发生较多、作用机理不明;随着 2017 年《中医药法》 的颁布实施,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出台;医学水平的持续提升、研究评价工作的深入,以及 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中的抗疫实战验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或者有更好替代品的产品, 最终都会被淘汰,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也将完成自我革新,而在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的 药品、治疗方法及相关企业将具备真正的长期投资价值。

10、医疗服务例如体检、疾病早筛等有望得到长周期维度的拉动提升。古人有云“先胜 后战,不胜不战”,意指“战争只是结果,胜利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准备”。从 19 年 12 月 8 日首个病例发现至今已二月有余,新冠疫情防控就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目前已 进入全面总攻阶段。从未发现人与人传染证据到证实人与人可传染,从可防可控到武汉 封城,从聚众聚会到全民自主隔离防控,我们看到领导层快速认知加强防控的同时,也 看到大众防范意识的整体快速提高,针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少扩散、低影响”的 观念有望进一步加强。面对疾病与疫情我们无法做到“不胜不战”,但可以尽可能地靠近 “防患于未然”,此次疫情之后有望长周期拉动大众对于体检、疾病早筛等医疗服务需 求的提高。

风险提示 :

1)负向政策持续超预期;

2)行业增速不及预期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