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荧幕首秀《万箭穿心》,成长路上困境的突破与他人的力量关系

电影《万箭穿心》2012年上映,距今已有8个年头,豆瓣评分8.6,但是个人觉得这部片各方面呈现出的高质量,完全有能力撑起9分以上更高的逼格。

▲剧照

大概赘述一下电影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对平凡的夫妻,丈夫是农村出来的知识分子类型的人物,名叫马学武,是一家国厂办公室主任。妻子李宝莉是本地人,性格泼辣强势。两人育有一子,名唤小宝。(插播,长大后的小宝是由现在大家口中的“现男友”,娱乐圈新生代男演员李现饰演,这部剧也是他的荧幕首秀。)

夫妻两人长期处在一种男卑女尊的相处模式之下,因为在这种不健康夫妻关系的影响下,使得丈夫日复一日心生不满的情绪越来越强烈。而妻子仍我行我素,变本加厉的迫害着这段关系。

那年夏天马学武获得单位分房的指标,本以为这是好日子的开始,岂料,却是悲剧的序幕。

搬入新房后,李宝莉对待丈夫的恶劣态度有增无减,马学武开始试图在同厂女同事周芬哪儿寻找温情。

于是,丈夫的私心被妻子看出端倪,并跟踪求证。

某一天,在马学武和周芬出入宾馆时,李宝莉打了报警电话。

被举报之后,马学武成为厂里第一批被裁掉的人员,而这时乡下的妈妈也来城里投靠唯一的儿子,但却被媳妇百般阻挠。

终于,在多重打击之下,丈夫马学武跳桥,走上自杀之路。

丈夫死后,妻子李宝莉辞去之前收入低但轻松的工作,做起了帮人挑东西,俗称“挑扁担”的活计。

而他们的儿子阿宝,在失去父亲后,一直把马学武自杀的原因怪罪于母亲李宝莉,并从此对妈妈记恨在心。

▲剧照

整部电影充斥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有人说它把婚姻的恐惧之处描述的太露骨,让那些未婚的人群看了会生出恐婚之感。有人说,真正的生活远远不止电影里的狗血。

整部片子看下来,女主角李宝莉在家庭发生剧变之后,她后来的生活经历更像是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而在她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她的朋友以及陌生人在某些时候给予的力量却也是不容小觑。

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西格尔提出的著名的“幸福三角形”理论,指出人际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与获得的幸福感是互为因果的重要关系。人类获得的幸福来自于心理上的微妙感觉,这种感觉又与我们大脑的整个神经系统息息相关,而这种身心合一的幸福感又与我们的人际关系互为因果。

本文通过李宝莉的线索,梳理在她面对困境时期与身边出现的主要配角人物之间的互动,谈谈人生成长路上遇到困境时的突破与来自于他人的力量关系。

▲剧照

人是群居性动物,当我们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也就意味着,你和这个世界失去联系,你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力量,也不能体会自己带给他人能量的幸福感。

影片的开始部分,李宝莉婚姻关系濒临破裂时,这个时候她身边出现的最主要的人物是她的朋友小景。小景在这个时期的出现,就代表着来自于他人的一股力量。

但是,李宝莉在这个时期对外界的力量是一种拒绝的姿态。

在后来她选择靠苦力支撑起一个家庭时,作为小姐妹的小景于心不忍,再次提出帮助,但是仍被拒绝。

我们从小景在影片里出现的镜头,对待问题个人观点的表达,以及生活方式上去判断,发现她是一个在生活中有自己的智慧,婚姻关系里一直活的比较通透的一个女人。

▲剧照

试想,李宝莉若是在一开始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听取小景的意见,并改变自己对待马学武的态度,那么最后她的婚姻绝不会走到要用老公的生命为祭奠才结束。

后来,失去丈夫后,家里的经济重担压在李宝莉一个人身上,这时她决定靠卖苦力“挑扁担”赚钱养家。这时的她若是接受小景的帮助,换一种工作方式,那么她后来的人际圈子,工作环境肯定又会是另外的一番景象,而不同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她的思想观念,也不会让自己在几年的时间里除了心灵受折磨,身体更是快速苍老,却依然没有走出自己给自己精神套上枷锁之下的痛苦生活。

这个时期的李宝莉是把自己整个封闭了起来,和外界他人的关系处在一种疏离的状态。

如此,影片前半部分李宝莉人生出现困境期之际,她选择的是孤立自己,不接受朋友的善意帮助,拒绝外界的量,让自身处在一种高压力的精神状态下,她试图只借助自身的力量走出逆境,显然她并没有顺利的突破她的人生困境。

▲剧照

马克思说:“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博士亨利·克劳德,在他的著作《他人的力量》一书中说: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忽视他人的力量,尤其在我们的生活上遇到困境时,他人的帮助往往决定着我们是否能顺利的渡过逆境期。

亨利·克劳德把人际关系分为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孤立的状态;

第二层次:坏的连接关系;

第三层次:假象的“良好关系”

第四层次:真正有益的连接关系。

在这四个层次的人际关系中,前三层往往会互相循坏,消耗我们自身能量,它们是坏的人际连接关系,只有第四个层次才是对我们有益的。

就如,影片中一开始的李宝莉,在起初困境出现时,她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孤立的状态之中,不接受他人帮助,而在她的生活里已有的连接关系就是恨她的儿子,心里不曾真正原谅她的婆婆,这两个“坏的连接关系”除了让她心理倍感压力,时刻想着怎么做才能被接受和原谅,让自己处在一种恐惧的心理重压之下,这种外界的能量并没有给她人生的困境提供真正有益的能量帮助。

▲剧照

影片的后半部分,李宝莉开始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这也就意味着她开始解锁自己之前自我孤立的状态。

首先,她主动找何嫂带她入行,这个时候与其说她开始建立第四层与人的连接关系,不如说她开始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力量。

再到后来她和出狱后的建建走到一起,这个时期的李宝莉从建建身上获取到的是女人对爱的情感寄托。

最后,让李宝莉彻底打开心结,放下包袱,完成人生思想精神困境的突破是来自于一群快乐的孩子所散发出来的力量传递给她的感悟。

由此,李宝莉由开始拒绝他人的帮助力量,到最后他人力量对她的情感改变,再到思想顿悟,她通过了自己从拒绝到接受别人给予的能量从而完成了对自己人生困境的突破。

▲剧照

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这个人类大家庭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受着他人的影响,或者影响着他人。

就如哭泣时身边朋友的一句安慰,得到奖励后上司的一句打压话,落魄时陌生人的援手,开心时旁人的一盆凉水……

而不管是好的也罢,坏的也罢,我们都会有意识无意识的把自己能量传递给他人,也默默接受着他人传递到我们身上的力量。两者的区别是,在困境里坏的人际关系只能给我们的是满满的负能量,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消耗我们自身的能量;好的人际关系在困境时能帮我们更快的走出困境,在生活里变成更好的人。

▲剧照

结语:人际关系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情感生活,工作状态,甚至生老病死,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与人交往相伴的日子,他人散发的能量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此,学会在人际关系连接中,善于摈弃坏的连接关系,抓住有益的人际连接,让我们从好的关系中补充到更多的正能量,从而完整人生,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