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院士的迥異人生:賣實驗室動物

今年疫情期間,病毒所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廣大吃瓜群眾的注意力終於分配了一些到“學術腐敗”的話題上。情人節前一天曝出的新聞,再次令瓜民們瞠目結舌:

院士售賣實驗室動物,獲利千萬,被判12年!看來“學術圈”腐敗的不只有“學術”啊。

李寧,1962年出生於江西南昌,本科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牧醫系,是中國農大和都柏林大學聯合培養博士。他是動物分子遺傳育種學專家,曾發現和克隆了多個影響動物重要生產性狀的基因,發展和應用了一批動物分子育種工程技術。同時,他在動物功能基因組、克隆分子機理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較好的原創性成果。2007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年45歲,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兩院”院士

李寧案判決文書

據中國法院網,經審理查明:“自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被告人李寧利用所擔任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李寧課題組負責人以及負責管理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經費的職務便利,同被告人張磊採取侵吞、虛開發票、虛列勞務支出等手段,貪汙課題科研經費共計人民幣3756萬餘元,其中貪汙課題組

其他成員負責的課題經費人民幣2092萬餘元。上述款項均被李寧、張磊轉入李寧個人控制的賬戶並用於投資多家公司”。

發起狠來,連別人的課題經費也貪。甚至,虛列人頭領空餉的傳統技藝也傳承了下來。

更狠的是,連動物也不放過

據檢察院起訴書並經法院確認:“自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期間,相關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利用科研經費購買了實驗所需的豬、牛。對出售課題研究過程中淘汰的實驗受體豬、牛、牛奶所得款項,被告人張磊向李寧請示如何處理。李寧指使張磊將該款項交給報賬員歐某甲、謝某甲賬外單獨保管,不要上交。歐某甲、謝某甲遂將該款存入個人銀行卡中,累計金額為人民幣10179201.86元。”

科研實驗所用動物,使用完畢後有一套標準的無害化處理流程,何況李寧的研究都是與動物遺傳相關的,實驗後的處理應該更嚴格。這些實驗後的動物售賣所得1018萬元人民幣落入個人腰包是貪汙犯罪,那流向市場是什麼行為?細思極恐。

這種院士,是不是因為少年得志,順風順水,失去了對法律對科學對大自然的敬畏?

那一年,李寧當選院士

又想起,去年6月中辦、國辦發佈《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過1個、退休院士不超過3個,院士在每個工作站全職工作時間每年不少於3個月。”《意見》對李兆申院士估計意見很大。

李兆申院士接受採訪畫面

2017年11月27日,李兆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據證券時報,截至2019年6月,一年半時間,李兆申在20多個省市區設立80多家院士工作站與工作室,一說是23個省市區、88家,這估計也是院士之最了。每週去一家辦公,一年也只夠跑52家。李院士的算法應該比較先進,我等愚鈍,不知如何才能雨露均霑。

李兆豐院士工作站節選

各地向來有各種引進高級人才的激勵政策,近幾年又有大幅加碼。這其中,院士是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餑餑”。建立一個院士工作站,往往各級政府會有一次性獎勵、工作補貼、住房、科研啟動經費等多種名目的激勵。院士團隊、公司和個人都能獲得不少收益。曾見到長三角地區多個市縣開出千萬以上的一次性獎勵條件,吸引院士入駐。

2019年6月《意見》出臺後,超標工作站開始裁撤,激勵政策才開始降溫。但時至今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院士工作站 激勵”,仍然可見那些迷人的數字。當然,我相信,李兆申院士絕不是為了經濟利益才飛速建站88家的,絕不是。。。

頭條APP上搜索院士工作站激勵 一瞥

更有媒體直指,李院士涉嫌為膠囊胃鏡企業安翰科技高價“帶貨”

李兆申經常在公開場合為安翰科技站臺,還在他幾乎院士工作站所在的企事業單位,推銷安翰科技的磁控膠囊胃鏡系統產品。在牽頭撰寫的《中國磁控膠囊胃鏡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7,上海)》,把安翰科技產品名字赫然寫在其中,佔據大量篇幅。有醫學界人士認為,這更像一份單一產品說明書“他們並沒對市面上所有同類產品進行。。。只對其中一家產品進行臨床數據分析、包裝。”

我們吃瓜群眾也不明所以,只知道2019年11月25日,上交所發佈終止對安翰科技(武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審核的決定。李兆申院士也深陷40多篇學術論文的剽竊風波,他的單位海軍軍醫大學已啟動調查。安翰科技也陷入磁控膠囊胃鏡相關專利的訴訟當中,李院士也因此被舉報冒領科技成果、高價推銷產品。

我們相信,李兆申院士應該不會拿安翰科技的產品銷售提成,也不會在安翰科技上市後獲得股權增值的鉅額回報。雖然在頭條APP上方

搜索框輸入輸入“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 李兆申”,仍有數萬條結果。。。

頭條搜索出的類似內容鋪天蓋地

李寧和李兆申這二李差點顛覆了我們對“院士”這一稱呼一貫的崇敬、尊重和欽佩。再加上,我國得到科學類諾貝爾獎之前,兩院院士是科技界最高地位和身份認同,但第一位科學類諾貝爾獎卻由非院士屠呦呦摘得。再加上,近期沸沸揚揚的饒教授和舒院士的大瓜。

其實,大多數院士不僅是中國科技的脊樑,也是民族精神的脊樑,比如,高伯龍院士

少年時代,日寇入侵,高伯龍輾轉三地、換校8所才上完小學。目睹了山河破碎,他從小立志科學報國,高考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進入鍾愛的理論物理專業。後來,因為國家的需要,義無反顧地放棄理論物理,幹起了應用物理,在哈軍工——國防科大一干就是半個多世紀。

非常遺憾未曾謀面,但經常聽到高院士的軼事,有幾件印象深刻。

堅持40多年的激光陀螺

高院士的研究方向聽起來很性感:“激光陀螺”,實際上艱苦而枯燥。激光陀螺,被稱為慣性導航系統的“心臟”,是飛機、艦船、導彈等精確定位和精準制導的核心部件。

1971年,哈軍工南遷的第2年,錢學森拿著兩張寫著激光陀螺大致技術原理的小紙片來了。高伯龍帶領團隊從這兩張小紙片起家,從力排眾議的四頻差動陀螺方案,到追上美德鍍膜技術的全內腔He-Ne綠光激光器,到國內頂尖的雙軸旋轉式慣性導航系統。。。

他40多年時間只做了一件事,打破壟斷,建起了中國激光陀螺的大廈,並使之與西方並肩。

站立者為高伯龍院士

低調,淡泊,甚至“寒酸”

激光陀螺這個研究方向雖然絕對高精尖,又絕對高級保密,很多成果都秘而不宣,這在客觀上影響了高院士及其團隊的學術聲譽,進而影響了他們在世俗意義上的職稱級別。

團隊40多年裡只報了5次獎,理由是

成果不便說也沒時間說。由於沒有論文和獲獎成果支撐,很多專家都只能當無名英雄。相比已成主流的“刷論文”、“刷成果”,這個團隊多“任性”啊!

單看高伯龍的履歷,51歲晉升教授,69歲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屬典型的大器晚成。相比賣實驗室動物、45歲評上院士的李寧,高院士顯得“普通”多了。真相總比現象驚人。

高伯龍對身外之物毫不在意,一門心思都在激光陀螺事業上。張斌是1991年保送就讀的高伯龍的碩士生。第一次來到這間由食堂改成的實驗室時,他著實驚呆了,在這間放滿了陳舊實驗設備的“小作坊”裡,竟然還放著油鹽醬醋……

後來,張斌明白了:“為了節省時間,老師經常在實驗室裡下麵條。這些調料根本不是救急用的,而是實驗室常備啊!”

高伯龍在實驗室調試激光設備

年事漸長以後,一件老式的陸軍作訓服、一件穿了30多年的灰色羽絨服、5元能買到的白背心成了他的標配,“背心院士”也成了國防科大師生們口中的笑談與美談。有人笑稱,高院士“穿著5塊錢的背心,幹著5億都不止的大事”。

下圖是高院士家中的櫃子,中間放的就是他最愛的作訓服↓。從這老掉牙的傢俱可以看出,高院士應該沒有給上市公司帶過貨,也沒有開設88家院士工作站賺取政府補貼。

高伯龍家中一角

1991年,高伯龍指導博士生,穿著灰色羽絨服

年已8旬的“背心院士”和學生們

高伯龍穿著作訓服參加博士論文答辯

只有回母校參加百年校慶,高伯龍才專門花時間拾掇自己,穿上那身漂亮西裝。

2011年高伯龍參加清華百年校慶

治學嚴謹,甚至苛刻

高院士的研究生是最難畢業的。誰如果進了這個師門,都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得到名師青睞,學業定然精進。憂的是,高先生眼裡只有學問,不徇私情。

在激光陀螺實驗樓的樓道里,掛著高伯龍帶過並畢業的博士生照片。1984年,高伯龍成為博士生導師。33年中,從他名下畢業的博士只有14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延期畢業,有的讀了7年才完成博士學業,還有的甚至讀了8年也沒讓畢業。

20世紀90年代,龍興武師從高伯龍攻讀博士學位,跟著導師開展“磁鏡陀螺及相關技術”課題研究,學位論文也是這個研究方向。以課題的難度,單是完成磁鏡研製就可獲得博士學位。高伯龍卻說:“不行,磁鏡陀螺及相關技術必須一起突破。”就這一句話,龍興武又幹了3年,歷時7年才完成博士學業

這些年,博士碩士都在貶值。有多少學校在放水,有多少學歷在注水,有多少論文都是水?諷刺的是,這成了主流。高伯龍院士幾十年來逆流而上,為國簡才,難能可貴!

2001年高伯龍在實驗室帶學生

深入骨髓的報國情懷

高院士的報國不在拿話筒時的口若懸河,就在他平時的點點滴滴。

學生江文傑至今記得,1993年四頻差動激光陀螺工程樣機鑑定出現問題時,高伯龍跟他說的一番話:“我花了20年時間,花了國家那麼多錢,搞成這樣,我是有罪的。” 當時,導師前所未有的沉痛語氣讓他深受震動。這樣的話從高院士口中說出來是本能,不知道貪汙了3000多萬的李寧前院士聽到了作何感想,不知道一年半開設88家院士工作站的李兆申院士作何感想?!

多年後,早已是院士的高伯龍,在給中學畢業紀念冊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唯一能安慰的是,沒有做過虧心事,到底還幹了一些事,對人民和社會能作交代,雖然還很不夠。”

對了,我還記得一件事,有關動物。

高院士實驗室也用動物做了實驗,其中包括優質食材——兔子。實驗完畢後,有人請示,想將兔子帶走去打打牙祭。不像李寧前院士他們的遺傳類實驗,激光陀螺的相關實驗並未汙染兔子,而兔子也沒佔用多少經費。

本以為小事一樁,高院士會一笑置之,聽之任之。哪曾想,高院士正色道,這是國家採購,公用資產,必須按規章流程報廢處理。最終結果是,埋掉!

高院士的不近人情,沒有成全幾個人的口福,卻流傳了這個故事,也讓李寧前院士售賣實驗室動物獲利千萬的新聞,更顯新奇。

文章已經寫太長,差點淚目。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高伯龍院士的事蹟,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