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县推动“滴灌式”帮扶实现“三赢”发展

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 通讯员 欧庆海)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根据“精准施策、一户一策”的工作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形成了“稳烟、强药、优薯、增畜”为主导,“兴艺、活旅”为特色的“4+2”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了对贫困群众的“滴灌式”帮扶,推动了企业效益、产业效益、贫困群众增收的“三赢”发展局面。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增收、稳步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烟、强药、优薯、增畜”

剑川县制定了《剑川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至2019年底,产业对全县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100%覆盖,形成“稳烟、强药、优薯、增畜”格局。

奶牛养殖

“稳烟”,7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烤烟种植,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0.08%;“强药”,22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8.9%;“优薯”,28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马铃薯种植,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7%;“增畜”,63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畜牧养殖,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1.5%。

同时,剑川县与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实施万头奶牛养殖及10万亩饲草饲料种植产业项目预计将于6月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该项目达产后将直接带动5000户贫困户2万多人持续增收。还有3108户参与季差蔬菜、特色水果和食用菌种植,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

高位推动,齐抓共管

为了推动全县产业发展,剑川县全面推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即有一个专项规划、有一班挂钩领导、有一套扶持政策、有一支科技服务队伍、有一批新型经营服务实体、有一批规模化示范基地),实行县处级领导挂钩乡镇制度(即每个乡镇由2-3个县处级领导挂钩负责)。采取“一乡一策、一企一法”分类指导,着力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困难问题。县级成立产业扶贫分指挥部,全面统筹协调主抓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职能部门分块成立种植业、养殖业、新型经营主体、科技支撑、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林业产业、就业带动8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做实产业。

多种机制搭建平台

苹果种植硕果累累

剑川县采取多种有效机制,搭建平台,扭紧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解决好产业不带贫、扶农不扶贫的问题。

2019年,按照一个重点产业培植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的思路,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中,剑川县注重拓展新型经营主体内涵和外延,并着力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目前,全县新型经营主体520家,涵盖烤烟、中药材、马铃薯、山地牧业、季差果蔬、食用菌等重点产业,实现全县88个村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037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00%。

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合作、劳务用工、土地流转、带动发展、购销合作等方式,与全县有产业发展意愿的70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实现稳定增收、稳步脱贫。同时,已完成“三品一标”认证50个,有效推进剑川特色农业品牌创建。

打造产业扶贫综合体

剑川木雕

剑川县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打造产业扶贫综合体,高效推动各乡镇产业项目实施,为实现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奠定基础。一是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臻福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大而强的农业产业企业,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产业扶贫综合体。二是2019年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3435.4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2个。目前,142个产业扶贫项目除村集体强村项目15个正在实施外(实施时限到2020年6月),其余项目已全面完成。产业扶贫资金占全县财政扶贫资金的41.16%。三是重点产业招商项目有序推进。云南滇本草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项目已开展收购工作;食用菌种植项目已完成试验示范种植,菌棒厂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中华蜂养殖项目4个乡镇800群试点已完成。

积极对接市场,加快“剑品入沪”步伐

剑川县始终坚持产业跟着市场走的经济属性,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在带动,在对接市场。通过将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强与上海市场对接、推广,努力加快“剑品入沪”步伐。组织县内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多次到上海、昆明展销推介剑川高原特色农产品;与昆明盒马鲜生、“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对接,争取将剑川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上海市场,增加农户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同时,深入实施县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和“一企一策”帮扶制度,积极帮助剑川县相关企业对接市场,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本土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功打造了“剑川红”马铃薯、剑茸野生食用菌、白山母火腿、高山蓝莓、车记地参等一批地方知名优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