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里都有哪些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何临摹这个字帖

唐太宗时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其中就有《十七帖》。在唐太宗时,《十七帖》由弘文馆曾摹勒上石,这个传本未有一大大“勅”字,表明是唐太宗下令刻碑的,在“敕”字下面刻:“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十九个字。俗称“馆本”,这个“馆本”的可信度比较高。目前最可靠的《十七帖》,就是根据“馆本”翻刻流传下来的刻本。


康里巎巎(nao)临摹的《十七帖》中的《严君平帖》

由于《十七帖》有还几个版本,所以,《十七帖》到底有几个帖,说法都互有出入。

例如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这个刻本总共29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

02、逸民帖

03、龙保帖

04、丝布衣帖

05、积雪凝寒帖

06、服食帖

07、知足下帖

08、瞻近帖

09、天鼠膏帖

10、朱处仁帖

11、七十帖

赵孟頫61岁临摹的《十七帖》第一帖《郗司马帖》

12、邛竹杖帖

13、蜀都帖(游目帖)

14、盐井帖

15、远宦帖(省别帖)

16、都邑帖(旦夕帖)

17、严君平帖

《十七帖》中各种勾和收笔的笔法

18、胡毋帖

19、儿女帖

20、谯周帖

《十七帖》中的偏与正的互补艺术

21、汉时讲堂帖

22、诸从帖

23、成都城池帖

24、旃罽胡桃帖

25、药草帖

26、来禽帖

27、胡桃帖

28、清晏帖

29、虞安吉帖

这些帖的取名尽管与今本通行的《十七帖》不太一样,但是通常认为《十七帖》是29个帖,134行,1166字。除了《来禽帖》是一个楷书,其余都是草书。

《十七帖》在唐代流传中,有很多临摹本的墨迹也流传下来了。例如《远宦帖》、《游目帖》、《七月一日帖》、《寒风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有的墨迹本,唐代就已经流传到日本了。

这些临摹的《十七帖》墨迹,对学习《十七帖》刻本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唐代书法理论界美术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描述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这一组尺牍书法,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前后长达十四年之久,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例如个别笔法还保存着章草的痕迹。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这是对王羲之《十七帖》较早的评论。它通过书法联想其为人,与后来的“书如其人”是一脉相承的。

《十七帖》这个草书集,是草书从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成熟时期的书法作品。

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表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艺术特点,可以说是学习草书必须要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所以,历代书法家对《十七帖》勤学不辍。唐代草书书法家的风格中,都能见到《十七帖》的影子。

例如,孙过庭的草书经典之作《书谱》就是《十七帖》的唐代翻版。孙过庭很多笔法结体,都来自于《十七帖》,同时又有唐代的用笔特点。

现在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临习《十七帖》的作品是 苏轼《 临王羲之讲堂帖》。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nao)(字子山)临《十七帖》中的《 胡母帖》。从点画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

康里巎巎临摹的《十七帖》中《胡母帖》

笔画简洁有力,笔锋峻爽,使转自然,一些连绵的线条也都非常遒劲,看得出作者对原帖非常熟悉,所以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

当然,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紧凑,不像原作那样宽松闲散。还有《胡母帖》中的“氏”字,王羲之的最后一笔捺画还有章草的遗迹,但是,康里巎巎写成唐代的笔法了。

个别笔势与原帖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从”字的双立人,康里巎巎写的有一点垂直了。

明代董其昌尤其喜欢临摹《十七帖》。例如他临摹的《遗民帖》就是其中之一。

董其昌临摹的《十七帖》中第二帖《遗民帖》,基本上是意临,章法、结构、笔势都有一些变化,变得更像唐代的草书了。如果把董其昌临摹的《十七帖》与赵孟頫比一下,明显看得出来,赵孟頫的笔意笔势更接近《十七帖》原帖。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誓要临遍《淳化秘阁法帖》全卷。从此,他用六年时间,以顽强的毅力,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堪称用工至深至勤。

“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是他对《阁帖》给予的极高评价。也是他勤于王羲之草书的真实感受。

现代书法家对《十七帖》的临摹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启功先生早年临摹的《胡毋帖》就一例。

学习草书一般都是从小草起步,然后再学狂草。但是,启功先生的临摹,更像是行书的布局和笔法。

这也许是,启功先生精通各种字体,又能消化古人的精神,删繁就简的临摹方法吧。

总之,欣赏《十七帖》,如果既能了解他的书法历史和笔法特点,又能食古不化,这才是最好的欣赏。

我觉得,启功先生临摹的这个《胡母帖》就是最好的欣赏方法。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需要亦步亦趋的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心领神会这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