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叶斑病导致减产40%-60%甚至绝收,该如何防治?要注意以下4点

香蕉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的果树之一,产量仅次于柑橘而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鲜果贸易量最大的水果。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香蕉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香蕉消费国。香蕉现在已经成为了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建等华南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香蕉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年限的延长,香蕉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香蕉叶斑病,是香蕉生长期内发生最普遍,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主要包括褐缘灰斑病、灰纹病、煤纹病,引起香蕉叶片大面积干枯坏死,影响果实发育,导致减产40%-60%,严重时甚至绝收。

因此,农民在防治香蕉叶斑病上投入的成本也非常大,常常占到生产总成本的27%以上。由于目前尚无抗病性优良品种,随着病原菌的毒性变异以及抗药性的增强,加上农民选药缺乏针对性,往往防治效果并不好,还造成环境污染。

今天我们从叶斑病的发病原因、危害症状、流行特点以及防治4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讲述如何开展高效防治,降低防效和生产成本,希望对广大香蕉种植户有益。

1、 香蕉叶斑病的发病原因

香蕉叶斑病是叶部病害的总称,主要包括灰纹病、褐缘灰斑病、煤纹病。它是一种多病原多循环病害,目前已知引起叶斑病的病原至少有20余种。

1.1 灰纹病

香蕉灰纹病又称香蕉暗双孢霉叶斑病,是我国香蕉产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香蕉减产 30%~50%。

引发香蕉灰纹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香蕉暗双孢菌,其褐色的分生孢子梗有分隔,无色的短西瓜子状分生孢子单胞或双胞。

主要以菌丝在寄主病斑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春季初侵染源的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多从香蕉叶缘水孔侵入,从而引发香蕉灰纹病。

香蕉暗双孢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2 褐缘灰斑病

香蕉褐缘灰斑病是对香蕉危害最重的一种主要叶斑病,一般叶片受害面积在 30%左右,严重流行时可达 80%以上,病株产量减少,果实品质下降,可导致 50%以上的减产损失。

引发香蕉褐缘灰斑病的病原为香蕉尾孢菌,有性世代为香蕉生球腔菌。其直立或膝状弯曲的分生孢子梗丛生于暗色子座上,无色有分隔的分生孢子呈鼠尾状。

香蕉尾孢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其分生孢子或借风雨传播蔓延到香蕉叶后,萌发长出芽管从表皮侵入,从而引发褐缘灰斑病。

香蕉尾孢菌

1.3 煤纹病

香蕉煤纹病又称暗褐斑病、暗斑病或小窦氏霉叶斑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华南蕉区。

引发香蕉煤纹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簇生长蠕孢菌,直立的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4 根丛生,从寄主气孔或坏死细胞间长出,橄榄色的分生孢子在生长期一般有3-12个横膜,中部较膨大,端部细胞渐小,成熟时则有 5-8个细胞。

簇生长蠕孢菌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病部或落到地面上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蔓延,在香蕉叶上萌发长出芽管从表皮侵入引发煤纹病。

2、危害症状特点

三种不同的叶斑病,表现症状不同。无论在香蕉田出现哪种,都必须第一时间,抓紧防治。

2.1 香蕉灰纹病

初期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大小不一的半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椭圆形且有轮纹的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周围晕圈橙黄色。病斑扩展后与中脉平行的方向横向联结成大块状褐斑,病斑内的下方呈淡褐色,外有明显橙黄色似波浪形的黄晕,斑内略呈轮纹状,生有黑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受害呈暗褐斑,危害假茎则导致组织软化,结果期受害严重的假茎易折断。

香蕉灰纹病

2.2 香蕉褐纹灰斑病

初期发生于叶面或叶背,呈现淡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短条形病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至纺锤形黑褐色大型病斑,中央茶灰色,边缘是较暗的黑褐色,周围有亮黄色晕圈,其上产生稀疏灰霉,湿度大时尤为明显。沿叶缘形成大片不规则状的坏死区,病斑多时叶片枯死。

香蕉褐纹灰斑病

2.3 香蕉煤纹病

香蕉煤纹病多发于叶缘处,与灰纹病较相似,但褐色的煤纹病病斑多呈短椭圆形,常见于中下层蕉叶发病,后蔓延到上部嫩叶。病斑深褐色,初期病斑在叶面或叶片中肋部呈不规则点状斑,后病斑融合成污褐色斑块,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深褐色霉状物,蕉叶早衰、干枯,失去光合作用功能。

香蕉煤纹病

3、病菌传播与流行特点

虽然不同种类的叶斑病在病原菌和表现症状上会有所差异,但是它的传播流行特点几乎无差。

叶斑病的初侵染源来自田间病叶。春季, 越冬的病原菌产生大量子囊孢子, 随风雨传播。我国南方香蕉产区由于气候原因,香蕉叶斑病3 月开始发生;6-7月高温多雨,叶斑病盛发;9月间如遇到台风雨,病害加重,枯死的叶片骤增。

此外,发病的严重程度与当年的降雨量、雾露天数关系密切;种植密度过大, 偏施氮肥, 排水不良的蕉园发病严重;矮秆品种的抗病性较差;病害的轻重还与蕉龄长短有关,3年生的蕉园常比1年生的蕉园发病重。

4、 香蕉叶斑病的防治

目前,国内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主要有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化学药剂防治等,由于尚无抗叶斑病的香蕉品种, 施用化学药剂仍是主要方式。

4.1 化学药剂防治

生产中应用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12.5%腈菌唑乳油+45%咪鲜胺水乳剂、40%氟硅唑乳油+45% 咪鲜胺水乳剂、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肟菌酯·戊唑醇 、12.5%咪鲜·腈菌乳油、75 g/ L 氟环唑、 25%吡唑醚菌酯、 250g/ L苯醚甲环唑等,此外,还有一些新型药剂如啶氧菌酯,防治效果也较好。

注意:

(1)发病初期开始,半月左右轮换药剂均匀喷施一次,重病期可10天左右喷施一次,一般整季喷6-8次即可,重点保护心叶和第1、2 片嫩叶。

(2)叶斑病的防治,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病原菌控制,只需将其控制在最低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即可。考虑到防治成本,建议在发病初期,先喷施保护性的杀菌剂如多菌灵、代森锰锌等。

(3)腈菌唑、氟环唑和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剂因用药方法不当,常引发的药害

。 因此, 应特别注意用药安全, 在规定剂量范围内用药,用药时避免喷洒香蕉的幼果组织(可先套袋再施药)。

(4)有关专家指出,使用一种新的杀菌剂,真菌马上就培养出抵御能力。再加之香蕉数千年没有过性繁殖,由此产生的缺少基因多样性问题,使香蕉不能对抗病虫害。因此,在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时,一定要注意药剂之间的混配以及交替使用,以降低病原产生抗药性的可能。

4.2 农业防治

虽然香蕉叶斑病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密植,定期修除枯叶、除草和拔去多余吸芽,进行地面覆盖,保持园内通风透光。

(2)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香蕉抗病能力。

(3)旱季定期灌水,雨季注意排水,以促使植株旺盛生长,提高抗病力。

(4)冬季全面清除病枯叶和地面残叶并烧毁外,在生长季节也要及时切除病枯叶加以烧毁,减轻病害的发生。

5、总结

香蕉叶斑病是一种破坏性强、传播快的真菌性土传病害,防治比较困难。农民在冬季一定要做好清园,春季雨水多,湿度大,注意及时排涝和通风。在病害发生前,大概3月份左右,就开始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对叶斑病进行预防,同时抓住防治关键期即发病初期,交替和复配使用不同杀菌剂,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