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中神秘的动物纹饰(下)

台湾学者李济认为它是《山海经》中提到的肥遗。肥遗是旱灾的征兆,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

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肥遗出现的地方则预示着旱灾的出现。与肥遗功能相似的还有肥璭,

据《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璭,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肥璭形态类似蛇形,其功能与肥遗类似,它的出现也预示着旱灾。

此外,《山海经》中还有肥遗鸟,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七十里,曰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肥遗鸟形状类似鹌鹑,毛色为黄色,长着红色的嘴,它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治疗疾病。

夔纹是青铜装饰的重要纹样,近似蛇形,多为一角、一足,也有双足的,低首口微微张开,尾上卷。对于夔《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总体看青铜器中夔的形态表现丰富,早期多为青铜器的附属纹样,和饕餮纹同时出现,后期夔纹逐渐几何化,逐渐变为主题纹样。除前文提到青铜器中异兽装饰纹样外,在青铜器的造型上也有以人面兽身合体异兽形态。如现藏美国佛利尔艺术博物馆藏安阳殷墟出土的人面龙身盉,盉盖做双角人面形,盉体蟠绕一龙,盉整体像形态为人面龙身的异兽。

这种形象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如雷神的形象,据《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此外《海外北经》中记载的异兽烛阴形象: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不饮,不食,不息。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可见《山海经》中记载的雷神、烛阴与这个青铜器上的人面兽身异兽图像基本相似。

此外苏埠屯人面铜钺,五官表情夸张,张口怒目,神情威严,此钺虽以人面表现,却是由商周时期饕餮纹图案化演变而来,其形象均带有庄严、神秘的气氛。从总体来看青铜器中的很多异兽装饰形态,都能在《山海经》找到依据或某些痕迹。

尽管青铜动物装饰并不能完全与《山海经》所记载的异兽形象完全一致,但这也恰好说明,早期装饰形态中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在当时神秘社会思维背景下,把自己的想象与现实存在动物相结合,幻化出众多奇异的异兽动物形象,从而营造出一幅幻丽多姿的神秘异兽世界。

后续文章中继续介绍青铜器相关内容,帮大家更好的学习,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