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疫情第一线,崇明村干部当起“特约送菜工”


为湖北返崇家庭上门送菜的崇明区建设镇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朱铭。(右一)


“你们今天要吃点什么菜,把菜单列好,我一会儿买了给你们送过来。”

年初五一早,崇明区建设镇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朱铭习惯性地拨通了村里一户居家隔离的湖北返崇家庭的电话,一番简单询问过后,朱铭便拿着村民指定的“菜单”赶早去集市上置办去了……

同一时间维度里,位于建设镇虹桥村“顾伯伯农家乐”旗下的34幢民宿此刻空无一人,早前备齐的鱼虾已经放臭了、草莓园里的草莓也都烂了。而这样的局面,其实是他们自担上百万损失,在崇明率先发起经营者主动退单造成的。

图说:上门宣传巡逻,配合医生开展上门测量体温的平安志愿者们。


图说:上门宣传巡逻,配合医生开展上门测量体温的平安志愿者们。


小镇上,防疫的农村小喇叭不时循环播放着;平安志愿者成立了“小分队”又上门为存量游客定时开始测量体温……一幕幕平实的画面,记录着崇明这个小乡村里抗战疫情的真实故事。

“这就是我很平常的工作啊!”

记者下午拨通朱铭的电话时,他正在赶去开会的路上。

这两天,朱铭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朱铭需要随时掌握建设村1300户人家的情况,布置宣传防护等工作要点、再动员村里群防群治。说起自己“特约送菜工”的角色,朱铭觉得完全不值一提,“这就是我很平常的工作啊。”在记者的一番追问下,朱铭才道出了原委。

原来,这户人家的户主是本村人,媳妇是湖北黄冈市英山县人。“老丈人一个人住在湖北,今年1月18日,一家4口人开车回湖北过年。当时疫情逐渐爆发,原本他们是打算年初五返回崇明的,可等这家人到了湖北之后,发现疫情比他们想象中要更为严峻。”于是,在小年夜和老人吃过团圆饭之后,他们便在次日一路开车回到了崇明。

“当时,村里的宣传和巡逻工作已经铺开,村民们都有了一定的防护意识,所以当他们回来后,2、3个电话就接连给我打了过来。”朱铭说,几乎就是在他们的车子刚在院子里停好,村干部们就已经上门送来了体温计等防护物资。

“他们也很配合,自己提出居家隔离不给村里添麻烦,村里也应当给他们提供帮助。”朱铭说,目前,村干部每天都会上门给这户人家测量体温,而自己就做做“送菜工”,依照对方开出的菜单,不定期送菜上门。

朱铭觉得,虽说是隔离在家不能出门,但“年”总归也是个“年”,所以在对方指定的一些鸡鸭鱼肉等年货食材的基础“菜单”上,他总会多买上一些。日常只要缺啥短啥,一个电话,朱铭就能送货上门。

抉择后劝退近160批次游客

“K栋同意。”“B栋同意。”“L栋同意。”“W和X栋同意退!”……

这是1月25日大年初一一早“崇明顾伯伯农家乐官方群”内,各户民宿积极响应主动退单的一幕,带头人正是顾伯伯农家乐创始人顾洪斌。

在崇明,“顾伯伯农家乐”算是小有名气,最早期时,就是顾洪斌一家在干,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一个“联盟”。他们以合作社的模式聚集小队28户农户,将34幢民宅打造成民宿实行统一管理,既有住宿、又有餐饮,还提供果园采摘等农家乐项目。所以每逢节假日,这里总归是门庭罗雀,一房难求的。

“按照我们往年的接待量,春节7天长假基本都维持在12万人次左右,所以疫情爆发前,按照已有的接单量,我们也是预期良好,备足了餐饮、床单被套等所有物资。”

顾洪斌告诉记者,可是随着春节的临近,与疫情相关的新闻也在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我们当时就在考虑,是不是需要退单,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五湖四海的游客的安全考虑,更是对村民们的负责。”

对此,农家乐老同志顾问团的成员们展开了热议,最终大家达成一致:建议暂时性关停农家乐!这一建议在工作群内发起后,随即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最终得已全票通过,决定对近160批次的游客实行全额退单。随后,建设镇多家如也山民宿等农家乐也都效仿主动退单,用实际行动为控制疫情的传播出力。

如今,虽然早前为了大客流备齐的鱼虾等海鲜食材都已经放坏了,眼见着过年留给游客专门采摘的草莓园也都逐渐腐烂了……算算成本这次的损失已达上百万,但是顾洪斌很坚定,“我们牺牲的是小利益,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得以社会利益为重,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

志愿者撑起群防群治这张网

采访中,建设镇党委委员(宣传)贾全彪告诉记者,在抗战疫情的这场战役中,农村的群防群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平安志愿者是最基层也是最功不可没的一群人。

据悉,目前建设镇全镇的平安志愿者主要分散在三个重要点位上。“首先是配合区级层面道口防控逢车必查举措,我们抽调了20人。另外在镇域面上,我们也成立了总计8人的志愿者小分队,分4人一组,配合医护人员对目前镇域范围内的宾馆、农家乐民宿等存量的195人实行每日上门消毒、测量体温,并入村入民宅开展宣传告知和日常巡逻工作。”除此之外,还有20名志愿者驻守在建设镇两个集中观察点,配合日常工作。

贾全彪说,“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战役,我们虽然只是上海远郊的一个小乡镇,但守护好一方土地,保护好一方村民,就是对这场疫情最强有力的回应。”

记者 | 季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