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县“政 + 银 + 企”探出“空心村”治理新路

  土地规模化经营添动力 政策性金融资金作保障

  沽源县“政 + 银 + 企”探出“空心村”治理新路

  张家口新闻网讯(记者 韩文涛 通讯员 郝宝清) 推进 “空心村” 治理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助力脱贫攻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然而,在 “空心村”治理工作推进中,动力不足和资金没有保障是两个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今年,沽源县通过市建发集团土地规模化经营增添动力,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力支持,推出政策性金融资金提供保障,在全县 “空心村”治理工作中趟出了一条“政+银+企”的新路子。

  “空心村”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搬迁农民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核心是解决搬迁农民土地 “谁来种、如何种、农民收入如何保障”的问题,如果只改善搬迁农民的居住环境,不考虑搬迁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就会切断搬迁农民的收入来源,从而失去项目推进动力。 另外, “空心村”治理是典型的地方政府主导,具有较强公益性的项目,自身不产生现金流,如果没有稳定、优惠的政策性金融资金作保障,项目就难以顺利实施,农民的实惠就难以落实。沽源县 “空心村”治理共涉及5个乡镇、46个行政村、7786户、18342人, 新建九连城半拉山、小南营、三义美、双爱堂等13个安置区,同时需对搬迁农民涉及的10万亩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仅一期资金就需求约11.4亿元。如何既能避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又能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为此,沽源县政府将这一需求反馈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该行高度重视,联合市建发集团与沽源县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论证和测算,确定了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模式。

  在充分利用“空心村”治理所产生的“两项指标”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农发行融资解决项目建设和产业扶持资金;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运作模式增添“空心村”治理动力,即由市建发集团流转搬迁农民10万亩闲置土地,解决农民耕地“谁来种”的问题;根据资源禀赋和沽源县重点规划,发展牧场种植、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现代农业等,解决流转耕地“如何种”的问题。通过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和环节,雇用搬迁农民为“产业工人”,搬迁农民在取得原有土地流转费用的同时,又增加了雇工收入,解决了“农民收入有保障”的问题,为顺利完成沽源县“空心村”治理增添了推进动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印发,为以“空心村”治理为代表的农地类项目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为此,沽源县政府、市建发集团和农发行三方经过认真研究,用足用好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政策,最终确定了把“空心村”治理与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两项土地指标”结合起来,创造项目现金流。经测算,沽源县“空心村”治理可复垦土地7000亩,新建安置区占地1874亩,节余土地指标5126亩,节余土地指标交易收益全部用于“空心村”治理,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结余。

  目前,农发行已审批沽源县“空心村”治理项目贷款4.3亿元,投放贷款0.74亿元,及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政策性金融支持,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为了将“沽源模式”在全市推广,11月4月,农发行河北分行与市政府签署了《支持“首都两区”建设、“空心村”治理合作框架协议》,为落实“框架协议”的有效实施,农发行河北分行根据“沽源模式”,专门出台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关于支持张家口“空心村”治理金融服务方案》,明确了利率、期限、客户准入条件、支持范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我市乡村振兴、冬奥会筹办、脱贫攻坚和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