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毕业6年后,却不能“自食其力”

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天堂。走进清华大学读书的学生,

被贴上“清华”两个字的标签,似乎身价也在一夜之间暴涨。

今天,说到的主人公,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戚柯。戚柯的老家在湖南省湘潭市,自小生活在一个具有红色背景的革命家庭,没有出过远门的他,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他的初中三年是在湖南省重点中学湘潭市一中度过,三年后升入本校的高中部。就在他升入高中二年级时,因为和妹妹吵了一架,兄妹俩关系紧张,父母才决定让他到外面独立生活,由于他当时就读的学校没有宿舍,便被父母转学到安仁县一中读书。

因为戚柯成绩优秀,两年后的高考中,考出636分的好成绩,在1994年湖南省高考考生中的位次是第60名,通过参照每年的录取情况,这个位次报考清华大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此,全家人决定报考清华大学,可是,就在选什么专业时犯了难。戚柯父亲在研究清华大学的报考资料时,后来一眼看中了“工程物理”这个专业,其实全家人对这个专业并不懂,只是被专业后面的本硕博连读吸引。

家里人认为孩子毕业后,将来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理想人生。

戚柯带着全家人的美好憧憬,于8月份走进了让众人羡慕的清华大学。 开始进入清华大学时,戚柯感慨清华大学不愧是我国最高学府,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完备,学校对大学生的生活考虑的也比较周全。

按照我们的想法,戚柯的人生进入了崭新一页,未来无限可期。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入学不久,大学教授的一番话,让他还是打了一个寒战。原来父亲为他选的“工程物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核科学人才,这个专业在二十世纪并不是高大上的专业,就是我们所说的冷门专业。

但对于稚气未脱的戚柯来说,这位大学教授的话并未引起他多么在意,况且通过自己对“工程物理”专业前景分析,结合本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自认为这个专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几年后,戚柯清华大学毕业,进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因为种种原因,

工作半年后的戚柯,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解除工作合同。

自此,清华大学毕业的戚柯工作半年即失业,这样的打击,让他一度的消沉,从此一蹶不振。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再找工作并不轻松,为了能够生活下去,他搬过砖、给商家发过传单,但终因心有不甘,压力过大,越来越自卑,他的精神出现了问题,患上了抑郁症。

昔日清华大学光环傍身的戚柯,开始变得迷茫,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母亲也因此担心儿子,天天以泪洗 面,可是,他的母亲对儿子并没有放弃,一直在想办法给孩子治病,让戚柯重拾生活的信心。母亲的良苦用心也曾撼动过这位7尺男儿,但终因他内心的彷徨与脆弱,加之受抑郁症的困扰,没能重新站起,毕业6年后,成了心情沮丧的无业游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清华大学毕业的戚柯落到如此田地,毕业6年后,不能养活自己。

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伯.史登堡(RobertJ.Sternberg)是美国学习智能方面的研究者,他提出了“智慧三元论”— —成功智商包括分析能力、实务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智力的“成绩评量方式”只测量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却没有测量到实务能力及创造能力,是有偏差的。学业能力只代表“今天”的成功,无法保证未来的成就。

也就是说,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往往得到师长、父母特别关注,过度强调学习成绩,他们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从而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综合能力却不强。

清华大学毕业的戚柯,之所以会患抑郁症,最终不能“养活”自己,这与他小时候的成长有一定关联,具他的高中同学说,戚柯学习能力强,但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单纯得像清撤的水,说话直,不懂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因为戚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没有自己的主见,从给他转学到安仁县一中,再到报考时父亲给他定专业,这都为他后来没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困难埋下了隐患。因此,作为父母,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真的很重要,只有孩子的内心坚强,抗挫能力才不会差。

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拥有灵活的大脑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运用大脑。”这也是在告诉正在养育孩子的家长,孩子的能力要全面培养,这些能力虽然从孩子成绩上体现不出来,但是对孩子未来事业上的成功却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