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后中国海军最强战舰,拥有跌宕传奇一生的“海圻”号巡洋舰


海圻号巡洋舰是清朝政府于1896年从英国购买的防护巡洋舰。辛亥革命中,海圻号与清海军10余艘军舰一同起义,拥护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为阻止日本海军进入长江中上游,海圻号等11艘军舰在江苏江阴拦江自沉,为抗战尽了最后一份力。


在甲午战争战败后,作为重建北洋舰队的核心战力,海圻号与姊妹舰海天舰一同于1896年11月11日开工,1898年1月24日下水,1899年5月10日竣工服役,1911年赴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仪式,后转美国、古巴护慰侨胞。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深知海军的重要。于是仍四处购舰,掀起了清朝第二个购舰高潮。这一时期大致从甲午战争前定购,战后交货的“飞鹰”、“飞霆”两艘驱逐舰到清朝时定货。
民国交货的“应瑞”、“肇和”两艘练习巡洋舰结束。大致购舰四十余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海天和海圻两艘姊妹舰。
“海天”、“海圻”二舰回国时赶上了意大利强租三门湾事件。1899年初,意大利向清政府提出要租借三门湾的要求。清政府为之一惊,权衡双方实力后,认为意大利只是二等海军强国。且山长水远,又没有得到别的国家帮助,自持还是有能力与其抗衡,于是断然拒绝。
十一月二十日,清政府命令叶祖珪率北洋诸舰南下,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一次外交胜利。事实证明海军在国防上的重要性,国内反对海军建设的声音顿时小了许多。海军当时有五艘海字号新舰,除了“海天”和“海圻”外,还有德制2950吨级的“海容”、“海筹”、“海琛”三舰。
1909年“海圻”率 "海容"舰赴南洋访问,访问了香港、新加坡、雅加达、西贡等地。1911年4月11日程璧光奉清廷命率本舰赴英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参加英王加冕典礼后,“海圻”号即赴美国、古巴等地访问。直到第二年才回国,去得时候还是前清,回来时却是民国。它因此错过了海军长江起义的壮举,但却开中国海军远航之先河。

“海圻”号停泊纽约期间,恰逢拉美一些国家发生排华暴乱,“海圻”号奉命顺访古巴、墨西哥,以宣慰侨胞。8月中旬,“海圻”号驶抵古巴首都哈瓦那,立刻受到古巴华侨的热烈欢迎。更令官兵们感动的是,每当离舰登岸,一遇侨胞,无论男女老少,都竞相请至家中,盛情招待,临别还赠送各种纪念品。舰队的到访也让古巴政府对华侨的态度产生了变化,古巴总统接见程璧光时特意表示:“古巴军民决不会歧视华侨。”
“海圻”号在古巴停泊10天后,原计划继续访问墨西哥,但因墨西哥政府已就排华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赔礼道歉,偿付受害侨民生命财产损失,“海圻”号于是取消了访问计划。1911年9月初,“海圻”号从哈瓦那解缆起航,当到达英国巴罗港时,全舰官兵得知一场开天辟地的辛亥革命在中华大地爆发,顿时群情激昂。1912年5月,升起新国旗的“海圻”号终于回到上海,完成了这次传奇航行。
1937年9月25日,为了保卫江阴防线,“海圻”号自沉于江阴。同时自沉的还有与其患难与共的“海琛”和另两艘海字舰“海容”和“海筹”。自沉前,各舰均将武器卸下,舰员组成炮队参加陆战。主副炮在自沉前由兵工署拆除,后转用于武汉江防要塞工事。

1959年冬,上海打捞工程局开始打捞“海圻”舰。1960年5月27日,船体被切断成两段打捞出水,后拆解回炉。至此“海圻”舰的故事彻底划上了句号。
排水量4300吨,马力17000匹,航速24节。舰长129.3米,宽14.2米,吃水6.1米。装备2门203毫米主炮,10门120毫米副炮,12门47毫米副炮,4门37毫米机关炮。另有鱼雷发射管5具。人员编制445名,乘员军官45人,水兵4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