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海上恶犬——“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是二战期间德国的一型重巡洋舰。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首舰1935年开工,1937年下水,1939年服役,计划建造5艘,实际完成3艘,分别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和“欧根亲王”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吃尽德国海军公海舰队的苦头,所以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条款中明确规定:限制德国建造任何大于10160吨级的军舰,不准拥有包括巡洋舰以上的大型舰只。

后来,德海军参谋部不断要求建造新的战舰。在经过多年的协商之后,德国海军最终被允许建造首批装甲舰,但必须遵守条约的限制。当时,德国海军建造局密切注视着国外主要海军大国的军舰研制情况,定期评估主要海军大国建造的各型舰型。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就已经开始考虑设计建造一种重型巡洋舰,但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未能如愿。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和苏联海军提出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从而促使德国考虑增加建造大型舰艇。

1933年,希特勒上台。最初他对条约的限制有所顾虑,不敢公开建造超标准的大型战舰,也不敢公开向英国的制海权挑战。

希特勒曾向当时的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表明,虽然他不想建立一支向英国制海权挑战的舰队,但他要对抗法国正在进行的造舰计划。

当时苏联海军仍然很弱,并未引起德国的注意。德国海军1933年的造舰计划还仅限定于在波罗的海的贸易战中保卫德国的海上交通线。

德国预计如果战争重新爆发,那么与其潜在的敌手—英国和法国交战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舰艇质量上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以当时德国拥有的几艘轻型巡洋舰来看,是远不能与英法同型舰只相抗衡。

1934年2月,德国决定进行重型巡洋舰方案的初始设计,参考了其它国家在巡洋舰使用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认为巡洋舰应该使用在破交战,因此要求准备建造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具有大型化、远航力高、火力强、防御性好等特点。

1934年夏,德国最终决定采用203.2毫米主炮以及高压蒸汽涡轮机,由于德国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字国,在条约规定的吨位范围之内该级舰的设计又不能达到所有的要求,为此德国在超越条约的限制上所走的步伐还是比较大的,于是最终产生了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


1935年,德国海军参谋部已计划将造舰的总吨位有限制地扩大至42.1万吨,其中有一部分用于建造重型巡洋舰。同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后,德国被容许合法摆脱《凡尔赛和约》建造大型舰只,德国就捉住这个机会决定正式建造大型远洋巡洋舰。

1935年7月6日,为了纪念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侦察舰队的指挥官,弗里茨·里特尔·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新型巡洋舰被命名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并在德国布卢姆沃斯造船厂开工建造,1937年2月6日下水,1939年4月29日服役,二战爆发时该舰正在波罗的海进行训练巡逻。

1939年11月6日~1940年1月12日返回汉堡进行最后的改建工程,舰艏以及烟囱帽的外型进行了修改。设计要求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控制在标准排水量12000以内,但实际上建成时远超过12000吨,达到15000吨。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的第四艘和第五艘发展过程更加曲折,两舰原计划是按B级巡洋舰建造,安装四座三联150毫米主炮,后由于缺少主炮及炮塔,而且获知苏联开始建造装备190毫米主炮的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德国立即将这两艘舰改为A级巡洋舰。

同时所有对于德国军备方面的限制随着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而解除。两舰于1936年7月18日订购,并分别命名为“吕佐夫”号和“塞德利茨”号,其外观、性能和“欧根亲王”号一样。

1936年12月29日,“塞德利茨”号在不莱梅船厂动工建造。1939年1月19日,“塞德利茨”号下水,当该舰接近完工时,德国海军决定将其改装成航空母舰,1942年5月在船上开始了改装工作,但改装工程进展缓慢。1943年1月该舰的改装工作停止下来并被转移到柯尼斯堡。

1945年当苏联红军接近柯尼斯堡时,该舰于1月28~29日由舰员放置炸药自沉,之后该船被苏联军队获得,并被打捞计划用于“吕佐夫”号零部件替换,但最终被放弃于1958年被拆除。

1939年7月1日,“吕佐夫”号下水,1939年10月,苏联求购未完工的“吕佐夫”号,由于德国同年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为了向苏联表示友好,1940年2月以1.5亿德国马克的价格出售。转让于4月15日完成。

当卖给苏联时,这艘船仍然是不完整的,只安装了一半的炮管,大部分上层建筑都没有安装。1940年5月31日该舰的舰体部分被拖到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厂,1940年9月更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剩余工作由德国建造的列宁格勒的苏联造船厂完成的。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已完工将近70%,但机械动力及其他辅助设备尚未安装完毕,船体仅有烟囱等基本的上层建筑和一个临时搭建的主桅。

203毫米主炮仅安装了A和D炮塔,但另两座炮塔基座部分的建造已完成。防空火炮包括2门37毫米和8门20毫米高炮。至8月份,该舰成为一艘浮动炮台被拖至列宁格勒,用其4门火炮及德国弹药对苏军进行支援。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设计要求必须满足如下三个主要条件:火力能与法国海军的“阿尔及尔”号重型巡洋舰匹敌,航速比法国海军的“敦克尔刻”级战列巡洋舰快,续航力能满足大西洋作战的要求。

在决定设计重型巡洋舰后,德国海军在主炮选择上最初考虑了两种方案,一是采用12门150毫米主炮,二是装备8门203毫米主炮。但海军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很快就倾向于采用大口径的主炮,而作为折中提出的采用190毫米主炮的方案未能获得通过。

因为装备203毫米主炮需要增大舰体尺度,所以原设计很快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虽然主要指标仍然停留在条约型重型巡洋舰的框架内,但已超过国外同型舰的要求标准。

在推进动力装置方面存在着多种选择,由于德国在柴油机技术及高压蒸汽锅炉的发展上有优势,因此这两种推进动力方案都提到讨论桌上。德国最终决定采用203毫米主炮以及高压蒸汽涡轮机,最初设计的10700吨排水量在重量上分配2140吨用于装甲防护、1980吨用于机械动力,舷装甲厚度达85毫米。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为高干舷平甲板型舰,前两艘舰在刚建成仍采用了平直、略带外倾的舰艏和传统的巡洋舰艉,有着适度的球鼻型艏,以减少高速时兴波阻力。

该级舰服役时,德国海军意识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与该级舰采用的直平舰艏在恶劣海况时上浪严重,影响航行性能。为此,在服役不久就开始改装为大西洋舰艏,也称为飞剪型舰艏。

事实证明,这种舰艏比较适于北海和大西洋环境,这也成了德国大型战舰的外观标志。该级舰建造时,由于焊接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因此德国人大量采用了焊接方法建造。焊接比铆接节省了不少舰体重量,而且有利于采用高强度钢,提高了整舰的防护强度。

希佩尔级舰中部水线80毫米,舰尾水线70毫米,舰首水线4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25-30毫米,主装甲甲板 30-80毫米 炮塔正面165毫米,顶部70毫米、侧面70毫米、背面150毫米,炮座150毫米;指挥塔150毫米双层防雷装甲,每层20毫米。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舰舯部烟囱和后主桅之间设有航空设备,包括一座弹射器和一个机库,舷侧有两个用于起吊飞机的起重机,后三舰有两个机库,备有Ar-196水上飞机三架,用以侦察、校射和联络。

1940年2月17日,”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交付舰队并投入作战使用,并开始攻击盟军,参加了“威塞演习”对挪威作战行动,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西洋作战。1945年5月3日在基尔德意志船厂的船坞中被其舰员炸毁,船体在1948~1949年间被英国人拖到海肯多夫沙洲拆毁。

“布吕歇尔”号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被击沉的同名装甲巡洋舰的舰名,唯一的一任舰长是海因里希·沃尔达格海军上校,在任时间为1939年9月20日至1940年4月9日。该舰服役后一直在波罗的海进行训练,也参加了“威塞演习”作战行动。


1940年4月9日,进抵奥斯陆时被挪威岸防部队的大炮和鱼雷击中沉没,成为二战中第一艘被击沉的德国重型巡洋舰,舰上运载的登陆部队也死伤惨重,沉没水底的“布吕歇尔”号仍在漏油,严重地威胁着奥斯陆峡湾的生态环境。

1940年7月,“欧根亲王”号未完工前,两次在德国基尔的船厂被英国飞机投下的炸弹击伤,最终于8月1日服役,并在波罗的海进行试航以及实弹射击训练,12月在基尔完成最后的建造。

“欧根亲王”号与俾斯麦号战列舰参加了“莱茵演习”作战,参与击沉了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之后参加了“三头犬”作战行动。在战争末期有限地支援了德国的地面防御战。

1945年4月8日,该舰抵达哥本哈根并于5月被英军接管。1945年12月,“欧根亲王”号作为战利品交付给美国,重新编号为USSIX 300,该舰作为核试验的靶舰于1946年12月22日在夸贾林环礁翻覆沉没。

标准排水量14247吨,满载排水量18500吨;舰长212.5米,宽21.3,吃水5.83米;12座拉蒙特式锅炉,其余为瓦格纳式锅炉,3台布隆-福斯式蒸汽轮机;最高航速32.5节,续航力6500海里/17节;编制1760人。

4座双联装SKC/34型203毫米60倍径主炮;6座双联装SKC/32型105毫米60倍径高平两用炮;8座双联装SK C30/型37毫米高射炮;8门20毫米机关炮;4座三联装533鱼雷发射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