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界的"万金油"——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自问世一百多年来,在国际医学上得到广泛推广,作为研发阿司匹林的老东家拜耳公司,当初的营销口号不可谓不响——给医生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给医生,医生给患者,随着各类阿司匹林层出不穷,每逢医院会诊,大病小病感觉都有阿司匹林这货跟着掺和。

什么解热镇痛来一片,什么预防心血管疾病来一片,什么感冒伤风来一片……就像啥病都得来一片似的。这也难怪知乎上曾有人调侃"你可真是一片阿司匹林",作为万金油般的存在,这可比小棉袄贴身的多。

要说阿司匹林是万金油,毕竟有些夸张,但好歹也是非处方药,如果你遇到了,你又真的知道那五花八门的阿司匹林究竟是什么吗?你又知道阿司匹林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万金油"阿司匹林的那些事儿。

阿司匹林究竟是什么?

阿司匹林是一种水杨酸的附属产物,也称乙酰水杨酸。

1853年,夏尔通过水杨酸和醋酐合成出乙酰水杨酸,但压根儿没人重视。到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为了治疗他老爹的风湿性关节炎重又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直到1899年,德莱塞将其介绍至临床并命名为阿司匹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和青霉素、安定齐名的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早先的阿司匹林

早先的阿司匹林可不像现在这样丢到哪儿都能派些用场,它最早问世的时候是作为抗风湿性关节炎而出现的,其基础最常用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和抗炎,广泛应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和风湿性关节炎当中。

作为镇痛去热的良药,其原理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选择性的使细胞内的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在下丘脑里的致热因子前列腺素E的合成,从而恢复正常的体温调节!

万金油的阿司匹林

能够成为万金油般的存在,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就以其问世时的基础作用来看,光是解热镇痛就有了广泛的市场前景,谁让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且感冒越来越普及不是。

之后,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就挖掘出越来越多的价值和作用。

阿司匹林的功效很多,以至于让它得到如此赞誉,其中有三大特性,是其他药物难以媲美的。

一 预防

阿司匹林在某些疾病中是可以起到预防作用的,比方说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就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

除了这些脑血管疾病,在应对癌症方面,国内外都有针对阿司匹林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结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二 诊治

除了预防,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也有很大的功效。除了基本的抗炎解热镇痛外,随着近年来的研究,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原发性高血压、春季结膜炎等临床治疗中也被提示为有效。除了这些特殊病外,常见病诸如感冒头痛发烧等也常见阿司匹林身影,因此常有人说阿司匹林无处不在。

三 联合用药

除了用于病前预防,病后治疗外,阿司匹林还和很多其他药品联合使用,效果比单一用药更好。

比方说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同等剂量的巴曲酶联合使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大大提升。

因此,阿司匹林的面纱便可揭开,从病前的预防,到大众病的治疗,再到特殊病的联合用药,你很难找出一款药物同时能从这三个层面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的。

随着阿司匹林的神话传播越来越广,万金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就像是益达口香糖那样,很多人饭前饭后来两粒,有事没事来两粒,在此,笔者要特别强调,万金油不是万能药,阿司匹林也不是保健品,是药就不能乱吃。

万金油不是万能药

老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阿司匹林未必有毒,但药品的相关副作用是绝对存在的。

常见的有四个方面的副作用:过敏;胃粘膜损伤;肝损害;肾损伤

过敏:针对过敏现象,至今仍然没有确切原因,可能是因为体质特殊。总而言之,某些特殊体质的人群,在服用阿司匹林后,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人群会出现过敏反应。

胃黏膜损伤:关于这点是确证的。阿司匹林分口服和注射,口服后,阿司匹林酸性物质会直接破坏胃粘膜,而注射阿司匹林,则会使得胃粘膜的保护膜——脂蛋白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胃酸逆流。

最近还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素可以对胃粘膜起到一定的保养作用,而前文也已经指出,阿司匹林为了调节体温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肝损伤:此副作用不能确证是由药物本身造成的,很可能是与肝细胞中度或发生过敏反应有关。

肾损伤:在对动物的临床试验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诸如肾功能减退、间质性肾炎等症状。

对于传奇药物阿司匹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相信未来会挖掘出更多的阿司匹林功效,但相应的,也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因此,对待阿司匹林,我们不能盲目迷信,哪怕是万金油也不是万能药,就算是万能药也得有病才能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