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元奖金怎么用?科学家的回答亮了:还房贷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聚光灯再一次投射到科学家的身上,

只不过这次的主角,

并非白发苍苍、功成名就的老科学家,

而是50位平均年龄40多岁的

青年科学家。

他们中,

有17人的年龄在36岁到40岁之间,

有9人在35岁以下,

最年轻的,

不过才32岁。

11月2日,

作为腾讯科学周重磅活动之一,

首届“科学探索奖”在北京颁发,

这50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面孔集体亮相。

在此之前,

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

对公众而言只是个陌生的名字,

其中不乏既未戴学术“帽子”

也不属于任何学术“圈子”的

年轻学者。

50人中,

有8人在此之前

没有任何获奖的背景和经历。

这样的结果,

不管是在我国以往的科技奖励体系中,

还是在诺贝尔奖等

国际科学大奖的统计中,

都实属罕见。

▲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合影

在11月2日的颁奖现场,

“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

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给出这样的评价:

这个奖,

与很多其他成就奖、成果奖不同,

它不是奖励过去,

而是支持未来,

鼓励青年才俊探索科技前沿。

▲钱颖一


事实上,

这个新生的科学大奖甫一面世,

就打上了“青年”烙印。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

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

张益唐、施一公、高文、

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

共同发起设立

这个名为“科学探索奖”的奖项。

其中的14位科学家,

都是当代顶尖的科学家,

他们却将眼睛瞄向了

“下一代顶尖科学家”:

这个奖,

要奖励的是青年学者的“未来可能”。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29岁、

发明电灯时31岁,

牛顿发明微积分时22岁,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

提出广义相对论时37岁……”

颁奖当天,

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在致辞中

一遍遍提及这些人类科学史上

赫赫有名的人物。

▲陈一丹

他说:

“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或发明,

都产生于精力旺盛、

思维活跃的青年时代。

我们最应该做的,

也是他们最需要的,

就是通过实际的支持,

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心无旁骛、

忘我投身科研的外部环境。”

他所说的“实际支持”,

对“科学探索奖”来说,

就是连续5年给这50位获奖者,

每人每年60万元、

总计300万元的奖金资助。

更为重要的是,

获奖的青年科学家

将享有奖金支配权——

不必每年都向资助方

提交经费使用情况,

奖金即便不用于

科研工作本身也仍被允许,

比如“还房贷”。

这一做法,

在国内以往的科技奖励中也并不常见。

颁奖前夕,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等

媒体集体采访时,

多位“科学探索奖”获得者谈及奖金用途,

并不讳言地提到了“要支持家庭”。

“我的奖金使用,可能要用在家里。”

北京大学研究员刘颖回答这句话后,

很快补充了一句,

“毕竟我们还有房贷。”

“我可能也会用于年轻人

压力最大的地方——还房贷,

可能还会在我原来的中学

设立一个奖学金,

鼓励他们做更多科学探索。”

清华大学教授吴华强说。

▲(三位获奖代表,从左到右依次为:2019科学探索奖数学物理领域获奖者、清华大学王亚愚,2019科学探索奖生命科学领域获奖者、北京大学刘颖,2019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者、浙江大学李铁风)

这些朴素的答案,

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

人在青年时期

做科研以及其他工作的辛酸与不易。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付巧妹说起

她刚回国的那段经历:

上下班交通不便、距离也远,

每天要花4个半小时在路上,

而且孩子还不到3个月,

非常影响人的心态。

“我们年轻人,

在打拼过程中,

其实有很多诱惑,

这些都或多或少会影响你的工作。”

付巧妹说。

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科研状态,

是心无旁骛——

不必为了经费,

为了生活而焦头烂额。

300万元奖金的设计

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这一点。

马化腾说,推出这一奖项,

就是希望帮助那些

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

让他们在“寻求创新又尚未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

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

今年年初,

发起“科学探索奖”的14位科学家,

对外发布一封公开信,其中提到:

“300万元奖金不算是小数目,

但获奖人不需要说明用途,

无论是用于科研,

还是舒缓生活压力,

都不会受到任何干预。

科学探索奖在意的是人,

是忘我的境界,

是一往无前的精气神,

而不是投资一个项目,

奖励一项成果。”

32岁的浙江大学教授李铁风,

就是这次“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的得主。

站在领奖台上,

他说自己就像回到儿时的欢乐时光。

这欢乐就是郊区机场看飞机,

还能在大草坪抓各种飞虫,

和许多“熊孩子”一样,

他那时也有“夺命三连问”:

“飞虫为什么能飞?”

“有翅膀就能飞?”

“飞机怎么不像虫子那样飞?”

▲李铁风

后来,

他知道了

阿基米德撬动地球、

牛顿苹果落地、

莱特兄弟的飞机翅膀

都关系着“力学”这二字,

再后来他知道了

伯努利原理、

空气动力学和仿生,

于是他学了力学,

直到现在研究力学。

“或许我们的探索仍然初步或笨拙,

仍可当作是对自然、

生命以及科学之美的谦卑致敬。”

李铁风说,

希望自己做力学的前沿交叉研究,

能从技术科学层面

为人类探索贡献“轻舟济沧海”的一个螺钉。

当天,

97岁高龄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以“科学探索奖”发起人的身份,

出席了颁奖仪式,

并在仪式最后上台给这个奖项“点赞”。

他说:“‘科学探索奖’特别是

为比较年轻的学者(而设),

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想法。”

▲杨振宁

作为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熟稔科学探索和科研工作的规律。

他说,

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

一生有两个“最困难”时期,

一个是做研究生的时候,

一个是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的5~10年。

做研究生的时候,

要选研究题目。

杨振宁说:“这时候的我们,

学习的是已有的知识,

但做研究,(却)要改变,

要发展一个新的方向,

这个是困难的。”

他坦言,

1947年就是他一生中

“比较不开心的一年”——

那一年,

他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至于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的5~10年,

则要选择研究领域,

并要在这个领域里

做出一个能够站得住的成果,

这在杨振宁看来同样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这些青年学者“最困难”的时期,

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他们之中,

就有可能诞生新的

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

值得一提的是,

杨振宁不仅是科学探索奖的

15位发起人之一,

还主动要求参与评审,

担任了数学物理组的评委。

“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秘书长、

腾讯副总裁王妩蓉向记者透露,

执行委员会考虑到杨振宁年事已高,

建议他“做顾问就可以了”,

但杨振宁却主动要求“参与得更深入一点”。

“他对中国最大的青年科学家

资助奖项寄予厚望,

更对中国的青年科学家

充满期待!”王妩蓉说。

▼最后,请横置手机详看下图中的获奖者

他们中的每一位,

都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顶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