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之光“照亮”脱贫之路 一一济源市教育局帮扶贫困村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齐建锋

林仙村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济源市教育局帮扶以来,坚持通过结对帮扶“输血”,产业发展“造血”,文明帮扶“活血”的精准扶贫思路。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有机蔬菜,富晒南瓜等,通过消费扶贫和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之路。

2019年,林仙村在全市上下大搞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成立了合作社,规范和推动产业发展。2019年夏季,济源山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大旱,小麦亩产锐减到仅有300余斤,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合作社买来种子,免费发放给种植户,又请来农科所的专家,给农民培训蔬菜种植技术。村里利用帮扶单位的优势,与济源高级中学签订了蔬菜回收协议。这种合作社抓“两端”,农民兄弟种中间的模式,把种植户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村党员干部走在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低保户跟在后,有种植意愿的其他群众做补充模式,尽量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大家齐心协力,平地、打垅、浇水、播种,时间一天天过去,气象条件也越来越好。入秋以后,更是小雨不断,种下的小萝卜也像是憋着一股劲,一个劲的猛张,”萝卜大王”的重量竟然达到了13斤之多,就连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农都感叹:真没见过这么大的萝卜!

萝卜丰收了,产量一下子蹿到了20多万斤,销售却成了问题。原本签订的学校餐厅的订单,由于成长期孩子们并不喜欢吃萝卜的缘故,销量非常有限。眼看着20多万斤萝卜要烂在地里,种植户的电话从各个居民组打来,村组干部乱作一团......,帮扶单位济源市教育局党组经过慎重研究,按照省、市两级消费扶贫的文件精神,面向教育系统全体职工发出消费扶贫的倡议。萝卜,俗称“小人参”,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民间一直都有“萝卜上市,郎中下市”的说法。所以萝卜做为很重要的冬季蔬菜,是所有家庭的必备之需。

在消费扶贫倡议的感召下,济源教育系统的扶贫热情被激发出来。定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合作社的电话又一次从早响到晚,林仙村沸腾了,通住村部的小道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三轮车、平板车,他们说着、笑着。合作社更是拉出秋收“大决战”的条幅,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齐上阵,分工协作,称重、分拣、打包、登记造册。一辆辆卡车满载着贫困群众的收获和希望从小山村驶出,驶向四面八方,新鲜的有机蔬菜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教育系统广大职工的爱心也从四八方汇聚到林仙脱贫攻坚的战场。经过7天7夜的努力奋战,终于完成了20多万斤高山有机蔬菜和10斤富晒南瓜的销售。

合作社理事长在总结大会上发表感言:今年秋季老天爷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使干旱得到缓解,是谓“天时”;林仙村地处大峪镇东部,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是谓“地利”;咱们干群一心,同心同德发展产业,教育局帮扶咱尽心尽力,是谓“人和”,此三者,缺一不可,都是我们产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感谢的掌声经久不息,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一束阳光从窗边斜射进来,照在合作社的牌子上,也照进了每一个贫困群众的心里,更照亮了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