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拔牙”效果如何?非洲猪瘟防控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邵国青:非洲猪瘟发生一周年自问自答

问题1:非洲猪瘟为什么会传入中国?

答:走私。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的内脏、肉制品等通过走私或其他非法途径入境是最可能的原因。根据“两会”上刘永好的报告,走私的数量要在百万吨级,所以在流行病学上,靠近海港的区域发病较早。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本来有一支强大的动检队伍,始终盯着非洲猪瘟等一类疾病在全球的传播和对我国的威胁,但是机构改革合并以后,削弱了这支独立的队伍。

得失:可以学习美国,将反走私和入境控制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军队的力量、管理手段保护好国门和围墙,“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问题2:非洲猪瘟是不是美国人干的?

答:难说完全没有关系。

生化武器是最经济有效的武器。上世纪美国军队就在中朝边境使用过,1971年古巴的非洲猪瘟灾难,至少是在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下人为造成的(旧金山纪事1977年1月10日,维基百科)。

国家安全一般认为核心依靠是两个:国防和粮食安全,今后还要加上生物安全,特别是生物武器防范。美国长期资助生物武器相关研究,2001年美国炭疽攻击事件,与马里兰州政府生物防御实验室相关,使用了先进的纳米材料递送系统。

生物武器的防范在未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国家要把生物武器和外来病的防范提升为国家战略。在基因资源上,我国长期处于被窃取状态,大量合作无偿输出,在转基因技术研究上,我国成为高风险技术的试验场,相关法律和惩处都不到位。

从1957年,非洲猪瘟进入欧洲南部,该疫病持续存在30年,未能沿着养猪稠密的法国、德国欧洲西线传播,为什么50年后能直接跳到东欧发生?而且格鲁吉亚周边为海洋、沙漠和养猪很少的穆斯林国家。原来,美国在2003年为进攻伊拉克,在格鲁吉亚建设了军事基地,大量人员、重型武器的流动,尤其是从不同国家采购的肉品直接进入,东欧首次发生非洲猪瘟很难说与美国军事基地活动没有关系。

得失:

防范生物武器,防范人兽共患传染病,这是人口大国和养殖大国必须要应对的风险,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投入和储备。

问题3:在我国流行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答:未见系统的调研数据。

问题4:企业和科教单位的反应异同?

答:中国的养猪企业是不屈不挠的创新主体,科教单位在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支撑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问题5:非洲猪瘟的传染性怎么样?

答:总体上传播性不强,是容易阻断的,前提是市场流通的肉的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

问题6:生物安全是否有效?

答:在一般环境下是完全有效的,控制规模和生物安全是猪场做强的两个核心问题。

问题7:“拔牙”效果怎么样?

答:大部分规模化猪场通过精准清除,获得了成功。

问题8:未来的养猪格局会是什么样的?

答:多种形式的养猪格局会一直存在,大量企业会由做大转而做强,实现适度规模发展,生物安全优先,全封闭自动化。

问题9:非洲猪瘟调研一周年了,有什么最重要的看法、建议?

答:(1)只要能将市场上流通的猪肉广泛监测,所有疑似阳性熟化处理,就可以大面积复养。

(2)活疫苗不断改进,在危险区尽早推出,可以快速恢复产业。

(3)中国地方土种猪保种,推荐用发酵床饲养,使用纤维素发酵的饲料。我们全国调研发现,这是唯一可以在一般生物安全要求下实现非洲猪瘟防控的饲养方法。


范卫彬:操作不规范是非洲猪瘟防控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国人贪图享受和安逸,厌烦规矩和束缚,做事随性,严谨多数与我们无关;

国人喜欢好高骛远,不愿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眼里和口里都是“大事”,结果是连最基本的小事都做不好!

非洲猪瘟防控不分规模大小和人脉宽窄,只认防控措施是否科学和完善。否则,只要存在漏洞,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也是每个场不敢掉以轻心、都在全力以赴防控非洲猪瘟的原因。可是结果呢?一样都在防控,有的场至今安全,多数场不但清场,甚至还经历了两至三轮的复养失败。究其原因,防控方案的科学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操作规范性的差异!

举个例子,消毒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消毒达到消灭传染源(环境中的病毒)、切断传播途径(阻断病原流通)和保护易感动物(不让易感动物接触非洲猪瘟病毒)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是问题多多,消毒牵涉到消毒剂的选择、使用环境、稀释浓度和作用时间等,每一项操作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决定了消毒效果。大家多数能做到的是消毒剂选择和稀释浓度,甚至稀释浓度也做不好,而使用环境和作用时间更是凭感觉做事。

消毒举例:

戊二醛

操作要求:杀灭非洲猪瘟的最低浓度是1%,最短时间是30分钟,环境温度要求20℃以上。

20%浓戊二醛,1%配制标准是1:19、2%配制标准是1:9,消毒液与非洲猪瘟病毒作用时间不能低于30分钟,环境温度低于20℃时禁止使用。

生石灰

生石灰的新鲜度直接决定了消毒效果。

生石灰与水反应产生的温度是检验生石灰新鲜度的一个标准,越新鲜,反应产生的温度越高。20%~30%的生石灰乳是我们最常用的一个比例,我们只需测量出这个配比的温度,作为验证的标准,即可成为一线生产操作的准则,执行场长随身携带一把红外线测温仪即可检查工作。生石灰新鲜度低于标准时,要么弃用,要么通过温差判断生石灰乳pH值与验证标准差值,通过添加氢氧化钠来解决。

火焰消毒

火焰消毒不是火焰的温度决定消毒效果,而是消毒介质温度是否达到了该环境下灭活非洲猪瘟病毒的温度。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多大的气量、多远的距离、多长的时间能够使水泥类介质温度升到150℃以上、金属类介质升到120℃以上,还要掌握水泥类介质从150℃降到100℃和金属类从120℃降到100℃的时间。以此界定每把火焰喷枪工作时的气量、与介质的距离、作用的时间,形成标准操作规程,方便工人执行。

请问大家,有多少场能够按照此标准规范操作?若不能,那就存在错误操作,失败就不要再找客观理由。

非洲猪瘟防控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工作,就是需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事事有标准、项项有验证,以求规范、科学地防控非洲猪瘟。

规范就是细节,而细节能够决定我们防控非洲猪瘟的成败!


唐红宾:“善待猪,提供生理舒适度、原料清洁度和营养均衡度,可以降低(非瘟)感染概率

1、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接触性传染,不接触无传染。物理阻断是非洲猪瘟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2、猪是非洲猪瘟病毒自然宿主。因此,病毒只有进入猪场并接触到猪,才有可能引发感染。

3、非洲猪瘟病毒怕酸、怕碱、怕高温。

4、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阻断和杀灭,物理方法比化学方法更有效

5、非洲猪瘟没有腿脚,没有翅膀,完全依靠人类的活动传播。

6、运输车辆不会进入猪舍,非洲猪瘟病毒进入猪舍的最后一米,主要是由人协助完成的。

7、要从流程设计上,尽量减少接触,即减少猪流、人流、车流。集中采购、集中销售有利于风险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8、绝对的杀灭清除病毒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消毒做不到百分之百。

9、非洲猪瘟病毒造成感染需要一定的数量。各种洗消杀灭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控制病毒量,使环境中病毒载量低于感染阈值

10、环境中病毒载量,决定感染压力;猪群的健康状况,决定感染率。

11、没有一种病原可以消灭一个物种。非洲猪瘟也不例外。否则这个病原也不存在了。

12、短期内病毒不会自然弱化,但是猪群的耐受性会增加

13、病原与宿主最终会达成均势共存的状态。因此战胜非洲猪瘟最终取决于猪。

14、疫病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善待易感动物(猪),提供生理舒适度、原料清洁度和营养均衡度,可以降低感染概率。

15、“生理舒适”最基础的就是“温饱”,即让猪吃好、住好。

16、人为干预能够降低非洲猪瘟的感染率与死亡率。及时、果断、精准的“拔牙式清除”是行之有效的。

17、科学监测、评估猪群整体的感染状况和健康状况,是“早快严小”控制非洲猪瘟场内传播扩散的基础。

18、对非洲猪瘟疫苗的过度依赖与过度质疑,都是非理性的。

19、人既是非洲猪瘟防控的主体,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载体,必须把人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的作用优先考虑。

20、员工素质与执行力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猪场最大的浪费是低素质员工造成的浪费。提高员工薪资福利并不等于提高员工素质,尽最大努力吸引与留住高素质员工。

21、无论如何,生物安全都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基础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