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戏曲界墓前拜师、拜师不学艺、批量收徒现象

如何看待戏曲界墓前拜师、拜师不学艺、批量收徒现象

戏曲界拜师原本是传承艺术道路上一个重要节点。之所以重要,之所以难,之所以容重,是因为对艺术传承的崇敬。师父在多番考察徒弟之后,收下弟子,传承艺术。这是梨园界千百年来留下的良好艺术形式。

近几年来,戏曲界拜师出现了 一些不可理解的现象。比如拜师仅仅是名义,没有传承和学艺的实。还有在已经去世的大师坟头前磕头,也算拜师。

图片与内容无关

去年,豫剧陈派有一位弟子在豫剧大师陈素真坟头前举行拜师仪式。众所周知,拜师学艺,需要得到传承人的认可,才可举行。那么,传承人已经去世,又是如何征求其意见呢?人生有很多遗憾,学习艺术也不一定要名分上怎么样。或许这位演员深爱豫剧陈派艺术,才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但是,不少观众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豫剧陈派弟子就说:当年其曾表白要拜陈大师为师,当时陈大师拒绝了。她说这位学生年级太小,可以拜她的徒弟为师。就这样不了了之,多年后,出现了这样的“闹剧”!

多年来,艺术家收徒仪式上同时收徒几个人为徒的不新鲜,但是大批量,几十人同时拜师的少见。最近几年,有不少媒体在报道一些艺术家收徒的盛况。有的艺术家一次收徒典礼,就有几十人,几年下来,自己的徒弟能达到近百人,有的超过百人。有不少观众质疑艺术家精力是否够?能否按质保量传承?当然,观众是多心了,或许担心是多余的。

2

收徒中,还有不少现象,比如徒弟比师父还要大,并且大很多。当然学习不分年龄,但是传统戏曲界有辈分之分。当然收徒也不一定非要怎么样,一个愿意教,一个愿意学就可以了。

其实,之所以有这么多留言,这么多声音,还是因为大家太关注戏曲,太关注艺术家的结果。心是好心。但是不一定管用。戏曲是要发展的,当然有各种形式,让我们大胆一些。

为了更好的了解戏曲艺术,了解文化,我们专门邀请了戏曲 演员参与采访。

这些现象您如何理解?

问题1.口口相传,言传身教是戏曲界技艺教授的特点。戏曲界的磕头拜师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抹特色。请问您作为戏曲演员,您觉得戏曲界拜师行为在戏曲传承中发挥的作用?

演员查江剑:其实在中国不仅仅是梨园行拜师学艺,很多别的技艺也是很讲究师徒制的,师徒制是一种相互的信任,徒弟对师父的技艺膜拜,希望学到师父的玩意儿,师父收徒弟也是对徒弟的看重,希望自己一辈子的技艺能够得到一个传承。生活上师徒如父子,学习上又会倾囊相授,中国很多的技艺都是需要言传心授,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学到真正的精髓,同时在艺德上也会深受师父的影响。

4

问题2.当下,有不少演员拜师不学艺,仅仅为了师门的名号,为了自己的知名度的提升,他们往往拜师后,就消失于老师的生活,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您如何看待?

演员查江剑:这个问题我不敢妄加评论,师父的名气肯定会影响到徒弟在圈内的名气,但是我觉得徒弟个人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观众看到并不是你是谁的徒弟,看得更多还是你个人的能力,假如自己啥也不是不但不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反而还会拉低自己,抹黑自己的师父。

问题3.因材施教是教育的规律。戏曲界的师徒传承往往是一对一的,因材施教。近几年来,有些艺术名家开始批量收徒,并且名额比较多,有不少人士质疑老师是否有能力按质保量进行教授?您如何看待?

演员查江剑:小编给我提出的问题怎么感觉都是在给我刨坑啊,哈哈,对于艺术家广收徒我觉得应该是艺术家还是比较注重自己艺术的一个传承吧,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把自己终身所学的技艺很好地继承下去,对于教学质量我相信艺术家们自己心里肯定有杆秤,肯定会尽心地传授技艺。

问题4,您觉得专业的戏曲演员适合批评培养吗?

演员查江剑:当然适合了,不批评怎么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呢?戏曲是演给观众看的,观众的评价对于演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只有不断地指出不足,演员才会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高。#泛文化写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