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不忘乡亲“沙发夫妻”家乡捐资助学4年

郎立武和刘秀娥夫妻回报家乡扶贫帮困。

初中毕业后,他们先后走出大山沟外出打工,在打工期间,他们相识并组建了家庭。夫妻俩靠打家具、制作沙发养家,凭借着诚实守信和吃苦耐劳改善了生活。生活富裕后,这对昔日贫困夫妻边创业,边用爱心来回报家乡父老。

这对夫妻叫郎立武、刘秀娥,今年年过五旬,老家在葫芦岛市建昌县。

前日,夫妻俩再次来到建昌县老大杖子乡牛洞子村扶贫帮困、捐资助学。记者看到,牛洞子村的乡亲们拉着夫妻俩的手问寒问暖,感激的话语说个不停。“这两口子可真是好人,生活好了不忘回报家乡,乡亲们没少借光……”

郎立武的父亲在他8岁时去世,留下母亲和他们兄弟三人,他初中刚毕业就去沈阳打工。那时乡亲们没少帮忙,这让他很是感激。他在工地、砖厂当力工,尽管每月只能挣100多块钱,可除了饭钱,余下的全都寄回家。后来他到家具厂送货,结识了老乡刘秀娥成了家。

1992年,25岁的郎立武决定自己做沙发,当时手里只有积攒的2000元钱。4年时间,夫妻俩起早贪黑辛苦创业,凭着勤劳朴实,赚到了第一桶金10万元。“当时没有长远打算,赚钱后带着妻女回到了老家建昌。在家待一年钱就花出去近一半,于是决定再创业。”1998年,全家到葫芦岛做床垫,经过20年发展创立了床垫品牌,在外地也开了分店。

生活富裕后,夫妻俩不忘那些曾帮助过他们的人。老家88岁的李树青,当年在郎立武家最困难时多次伸出援手,如今郎立武夫妻俩每年回家都会带礼品看望老人。“我们全家都记得老人的好,做人不能忘本,要学会感恩。”郎立武说。

2015年,郎立武夫妻俩加入了建昌同乡会爱心志愿者团队。“我们是从建昌走出来的,建昌还有很多贫困的孩子,生活学习条件艰苦。加入到爱心团队后,我们每年最少4次带学习用品、教学用具等去家乡偏僻小学看望并资助学生。”

郎立武夫妻俩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是去建昌县娘娘庙乡迟杖子村小学,他们为学校的学生带去价值2000多元的文体用品,并带着日用品到几个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慰问,还邀请心理咨询师给孩子做心理辅导。

在走访中,夫妻了解到有个孩子父母双亡,和姐姐生活在伯父家,而他伯父家还有三个孩子在上学。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刘秀娥流下了眼泪,当即表示今后会长期资助。“帮助别人做点事情,我们也感到很充实和快乐。”

4年来,建昌县几乎所有贫困村小学都留下了夫妻俩的足迹。尽管生意很忙,可夫妻俩还是达成共识:只要团队有活动,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去;且两人都要参加,特殊情况至少也要保证一人一车。除了去学校捐资助学,夫妻俩还帮助一些贫困户。建昌县大屯镇64岁的村民张书彬,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行动不便,如今带着3个儿子靠低保生活。“每年最少两次,我们都会给他家送来生活用品。”团队志愿者刘井利说,每逢开学,郎大哥夫妻都会为张家孩子准备学习用品,逢年过节还会包上红包。

“其实做公益不一定要做多大事,只要内心有爱,能帮助别人,能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就好。”郎立武说。4年来,夫妻用奉献行动把爱心传播给更多人。想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和贫困家庭也能感受到关爱和希望,能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当日,郎立武、刘秀娥和志愿者再次来到建昌县捐资助学。他们先后来到建昌县聋哑学校和老大杖子乡牛洞子村小学,为学生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体育器材等。当再次来到牛洞子小学,学生们从郎立武夫妻手中一边接过爱心物资,一边连声致谢。郎立武还用自己艰辛创业故事来激励孩子们发奋读书,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要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随后,夫妻俩又来到贫困学生程常带家走访。9岁的程常带读4年级,父亲去年因车祸致残,现只能勉强站立活动,母亲有病,俩姐姐读中学。夫妻俩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搬到屋,又给孩子留下500元钱,鼓励他要自立自强,早日用知识改变命运,有啥困难说出来一定会帮助解决。较内向的程常带眼含热泪地说:“请叔叔阿姨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希望,将来回报社会。”

在村里,每当看到昔日的父老乡亲,郎立武夫妻都会主动上前问候。老乡们都说,郎立武和刘秀娥是模范夫妻,条件好了不忘乡邻难能可贵,尤其是夫妻一起做公益,更令人敬佩。

郎立武表示,家乡父老永远是夫妻俩的坚强后盾,生活无忧后回报家乡是应该的,今后一定会继续传递温暖和感动。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葫芦岛特约记者靳诗宇文并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