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的古巷中,探寻老扬州早茶“皮包水”的市井风情

“皮包水”,是扬州特色早茶的形象化包装。

外地游客到扬州,徜徉于古色古香大街小巷,或者乘坐的士三轮,扬州市民都愿意推介许多关于扬州的许多老掉牙的故事。说者滔滔不绝,不厌其烦。

但是,听多了也觉得纳闷:琼花只有烟花三月才开,二十四桥究竟在什么位置至今无法考证,鉴真和尚早已经圆寂千载,盐商们用盐堆砌白塔纯属戏说,扬州八怪也就剩下那几幅古画,扬州的美人有多么养眼,则要去曲折巷陌里费力地探询。当然,他们还会隆重推出,老街得胜桥的富春茶社,护城河畔的冶春茶社......建议你去享受一次源远流长的、经典的“皮包水”。

扬州的许多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城市,像扬州一样拥有许多美好的传说。扬州就这么活在传说中。传说愈久远,传说愈多,就愈神奇美丽,愈依赖于想象力,这不啻为扬州的最大特色。

惟扬州早茶这“皮包水”,能够把历史烙印与饕餮大餐,精彩地合二为一。

岁月的标本---从新城区去老富春吃早茶,一定要经过文昌路。这是扬州城东西轴线的通衢大道。

深秋清晨,城市初醒。碧空如洗,车水马龙。

扬州老城的商业中心“文昌商圈”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距今434年)。

古风浩荡,新老兼容。

古建筑依旧精神焕发,新楼宇不乏苍老韵味,这就是扬州的奇妙之处。若干年来乱拆乱建在扬州没有市场,名胜古迹周围的建筑高度严格控制,市区的主干道主动为古建筑让道......所以有了新老和谐并存的城市风貌。

仅仅这一条穿越老城的文昌路,就有唐代砖塔、宋代古井、元代银杏、明代阁楼、清代衙门......号称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广陵老街---深秋早上,寒意袭人。我一路赶往久负盛名的富春茶社,陪同外地客商,品尝扬州早茶。因为古城的过往客人,都以品尝富春茶点为莫大享受。

旧时的扬州,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商业消费城市,民间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之说。其实就是过着一种早上喝茶吃早点,下午沐浴泡澡堂的舒适悠闲生活。是一种民间俚语。

传说扬州人会享受,扬州人会吃,有“生在苏杭,吃在淮扬”的说法。扬州早点,蜚声中外。

但是,看看路上早起匆匆赶路的市民,显然他们并不那么悠闲。

“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是生活节奏加快之无暇消受,还是金融危机抑制了消费欲望,那么“水包皮”这样的传说又缘何而起呢?

古巷纵深

时空凝固的院落---老街有许多陈旧院落,显得凋敝凌乱。

地上铺设的花岗岩方形柱基,该算是几百年寿命的历史文物吧。

它们静卧在那里,一年又一年,一代一代的男女老少从上面走过.......粗糙凝重的石块,默默向世人讲述着古城沧海桑田的变迁。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蓦然走回这样的院落,为荒芜颓败感到惊诧。

走出老屋的我们,足迹已经踏遍全球。谷歌搜索能够找到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但是,困惑我们的却是那强大的引擎,始终搜索不到故园那般淡定静谧的氛围。

我们还是忍不住频频回首,因为那砖石下面,埋藏有我们祖先的故事和我们贫乏而无忧的童年。

啊,古老新鲜的太阳终于照进来了!

萝卜艺术品---扬州老巷子的上空,时常晾晒着一串串透明的萝卜干。

腌制萝卜干这样的活,我小时候就干过。

深秋来临,在母亲的带领下,洗去萝卜上的泥,切开,一层层用盐撒上,用大块的石头往上一压,数天后清澈的盐卤就晶亮晶亮地漫溢上来了。

约莫要三四天时间,萝卜块已经腌制成半透明的了,往太阳下面一照与那白玉差不多。捞出用缝棉被的棉线穿上,形状就像很大的白兰花花环。那花瓣酷似汉白玉雕刻而成,老街的上空平添一抹亮色。

晾晒大约一个星期,再把那盐卤烧开,把萝卜干烫一下,俗称“烫卤”,等于是洗去尘埃,再撒上生姜米和五香粉,往小口坛子里装满、捣实、封口。

冬至来临,北风呼啸而至的时候,轻轻打开坛子封口,那满屋的香味啊,早就把你的谗虫勾引出来咧!

萝卜干毕竟太普通了,但是扬州人这样精细的制作,使那粗茶淡饭有了别样的香甜。也才有了皮包水的美食。

不管怎样,扬州人讲究吃,那是肯定的了。

古巷秋韵

老街坊与小狗狗---老哥俩约莫有七八十岁了,属于现今社会阶层中那种最最普通的退休老人。是我们老年型社会的缩影。

仅凭他们那点退休金,是不能经常去那富春一类茶馆享受“皮包水”的。

他们赋闲多年了,可以很奢侈地消费时光,习惯于过程式化的生活:吃自家简单的早饭,老城区、老房子、老伙计,晒那暖融融的老太阳,在那老树影子的衬托下,絮絮叨叨说起那曾经以往、天南海北、家长里短的老话题......

他们不约而同注意欣赏着小狗狗:沐浴着灿烂朝阳、浑身洁白的小狗狗,朝气蓬勃、憨态可掬的样子,一定唤醒了他们那久已沉睡的遥远记忆,他们都曾经是莽撞少年,有过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我们都会老的。我更愿意走进他们温暖而寂寞的内心世界。

一幅恬静和谐的古城市井风情画。

鳞次栉比的女儿墙

宋代老井---岁月的深深皱褶

市井古巷---概念上的享受“皮包水”的地方,除了富春包子扬州还有许多百年老店,有冶春擅长的蒸饺、共和春的锅贴饺面、九如分座等,不知名的小店像星星散落在扬州各个角落。

富春茶社,是唯一还深藏在小巷子里面的老字号。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外地来客总是要在几百米外下车,不厌其烦地被热心的扬州人引领着,摩肩接踵地步行从老街寻访进入老巷子。

蒸笼还是那蒸笼,包子还是那包子,老富春点心的味道究竟有多奇妙?不管城市如何发展,不管交通如何不便,百年老店坚韧不拔、不离不弃地隐身于老街巷里面,似乎故意地犹抱琵琶......。其实,这不啻是一个历史饮食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刚性标签”。

这该是扬州人的大智慧!

巷子口两边的小摊子大多是卖扬州特产及杂货的小店,卖得最多的就是扬州著名的“三把刀”,即剃头刀,修脚刀和菜刀。分别代表着古代扬州的美发、沐浴和餐饮行业。

好奇的鹩哥---它的毛色油亮,虹膜闪耀着高贵的金色,很有精神头,斜着头瞅着外来客。

老树丫上悬挂的鸟笼、古老巷陌、错落旧屋、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渐次的买卖交易声构成一切古旧舒缓的世俗风景,时光在此刻倒流,恍惚又是18世纪......

扬州明清时期的消费习惯,是如何形成和定位的,皮包水是怎么流行又传承下来的,我们必须要提到扬州的盐商。

乾隆37年即1772年,距今两百多年前的扬州,有人口50万,世界第六。扬州上缴的盐税,占朝廷财政收入四分之一强,居然占到全球GDP总量的8%。哈,份额超过21世纪的中国。

文化的繁盛,一定是由经济的强劲发展支撑的!

富有的盐商群体,雄踞扬州三百多年。逐渐形成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与独特的消费方式,社会也随之构建了相关产业和专业化的供应链:

盐商讲究园在家中,家在园中,于是园林建筑市场配套发育扎根,各种盆景园艺能工巧匠聚集扬州;

盐商喜欢观戏听书,扬州评话、戏曲艺术就发达,戏园子众多;

盐商要讲究室内摆设、营造书香氛围乃至巴结官僚,扬州玉器和漆器业便蓬勃发展;

盐商讲究养尊处优、食不厌精,淮扬菜和扬州点心便远近闻名。至今扬州大学还是全国培养烹饪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

扬州的茶馆和澡堂、扬州的妓院和香粉,扬州书画和八怪......都与盐商有着密切关系。

扬州盐商的老宅子---像这样沧桑斑驳的建筑,里面还有许多市民居住,在扬州老城区比比皆是。

明清时期,扬州的富豪和中产阶级多了,迁客骚人乃至豪门闲人便在街上大行其道,进出消费场所。什么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沐浴)便成为时尚。盐商们也从附庸风雅开始,逐渐受到儒家思想文化和中华悠久文明的熏陶,世世代代,量变质变,盐商乃至盐商家族的思想素质与艺术修养得到了提升。

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他们由富人演变为真正的儒商,作了重要的铺垫,起到了孵化器作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富人只是从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富人消费的东西从量上来说,比穷人多不了多少。”这就如同当今社会上“日食三餐,夜卧一榻”的说法。

虽然富人的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他们不自觉地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拽着,拉动内需,充当了社会的“就业发动机”。

几百年,白驹过隙,弹指一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历史悄悄地把许多东西复制好并霎时激活:我们现今最敏感的关键词居然就是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而消费主体不是盐商而已。

百年老店---终于到了扬州富春,当属扬州皮包水的圣殿。

不过,这里已经在原址翻建过。

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们来吃包子,还是旧式的青砖黛瓦小平房......

史书记载,三百年前的扬州有钱人很多,他们过尽了悠闲自在的享乐生活。

每天早晨就进茶社,甚至毛巾牙刷都寄放在那里,他们三两成坐,慢慢地喝,慢慢地吃,再慢慢地聊,直到中午。

秀色可餐---扬州包子特别讲究色香味形,有着很大的学问。例如每只包子的皱褶最少为24道,包子的收口形状必须像鲫鱼嘴,外形需圆整饱满看上去像荸荠状的圆鼓。

这是蟹黄肉包。

聪明的扬州人在制作的时候,有意让包子的口敞着。蒸熟以后那黄亮的汤汁便溢将出来,老扬州一眼就能辨识,那浓郁的河蟹鲜味,令人大快朵颐,齿颊留香。

扬州包子的代表作---三丁包子,号称“天下一品”。

仔细地看,那圆溜溜的肚子下面,有鲜美无比的汤汁渐次渗出,全然没有了蟹黄包的那种金黄,呈现出类似天然琥珀的色泽。

扬州富春独家配制的“魁龙珠”茶,取色、香、味之特色香飘百年;“三丁包”“蟹黄包”荣获全国“金鼎奖”,其中“三丁包”被誉为“天下一品”。“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堪称“扬州双绝”。还有其它店家的众多点心、小吃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和“中国名点”......

翡翠烧卖

千层油糕与笋肉蒸饺

也是风景---坐下来,看着一份小小的烫干丝,工艺品一样,不忍下箸。

同时,不由赞叹扬州人的精致。

用优质大豆,制成特有的豆干,用刀批成二十多张薄片,再切成细细的丝,用清水泡、用开水烫几遍,拌以姜丝、海米、青蒜花等调料,再淋以富春特制的麻油等......

扬州的大干子很便宜,菜市场上的师傅都可以免费给顾客切干丝,尽管现在豆制品价格翻了好几个翻,但那家常烫干丝不用那么考究,招待亲朋,其成本也是相对便宜的。

富春的包子,单独买回去吃的那种叫“杂食”,是一种花色品种的组合,价格也不算贵。自己随便泡点绿茶,一个惬意的周末就这样开始了。

这就是普通扬州工薪阶层的口福。

我们发现富春包子无论口味与营养都在比萨饼之上,至今风靡全球的扬州炒饭,是世界最早期的快餐,那时什么肯德基、麦当劳尚未问世。那些脍炙人口的扬州三头宴、红楼宴等等,仅仅听了就令人咽口水......

豆干、鸡鱼肉蛋和面粉......极其普通乃至低档的原料,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经典名点名菜,就是淮扬点心菜肴的过人之处。

扬州人真的有点石成金的神奇本领吗?我们在赞叹惊奇之余,发现这来源于孜孜不倦的工艺研究与技术创新,反映了扬州人世世代代讲究细节、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

兼收并蓄的“魁龙珠”茶---是扬州的茶中名品,富春的“魁龙珠”是用安徽的魁针、杭州的龙井和扬州的珠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的。有“一壶水烹三江茶”之赞语。

据传,以前的富春曾经养着上千盆珠兰。自己采制成茶。“魁龙珠”泡后的茶汤清澈,清香四溢,解渴去腻,久泡汤色甚浓,堪称茶中珍品。

精品蟹黄汤包---“皮包水”的流程终于渐入佳境,进入高潮。看那吸管,真的有盈盈汤汁呀!

你只需轻轻地一泯,顿时满嘴的鲜香。细细品尝,除了汤汁以外,还有细细的蟹肉沫和碎碎的蟹黄,这名闻遐迩的“皮包水”果真名不虚传。

视觉与味觉---人是一种奇妙的高级动物,餐饮也要吃环境的。

当今,许多店家会不惜重金装饰富丽堂皇的餐厅,这是一种习惯思维,也是时尚的引导。而真正有品位有生命的时尚,往往是经典与传统的集合。

而扬州的富春呢,身居百年店址,看窗外城郭,听市井喧闹,感受明清街市繁华的悠然生活......

而扬州的冶春呢,水榭茅屋,护城河畔,绿树掩映,御码头边,谈帝王旧事,吮吸蒸饺凝脂,目送河上舟楫......

扬州包子,既是“世界人居环境奖”的金色标签,也已经走出老街古巷。现代化生产线每天大批量生产,“皮包水”的集装箱,畅行于国内和远洋。

皮包水的传承与创新,述说着扬州人亘古不变的聪明智慧。

关于扬州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体验扬州的经典小资生活的去处,也还有很多很多。

阳光终于驱走了所有的寒气,空气开始变得温润。古街巷一些老人逐渐在暖阳下盹着了,猫啊狗啊在一旁陪伴。他们的日子一如小巷本身的延伸,那么舒缓从容,那么慢条斯理。

扬州,仍旧沿袭着她自古以来独具个性的生命节律,走向她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