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淮河的蚌埠,除了”大帝“还有啥?





▲ 蚌埠,因为一条河。 摄影/崔建玲


-风物君语-

大帝的帝国

影后的后方



虽然是安徽最早设立的地级市蚌埠真正为人们所熟知却是在当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新世纪伊始,“李毅吧”作为网络亚文化现象被迅速传播,李毅的家乡蚌埠也随之家喻户晓,“大帝”“蚌埠回旋”成为中国最早的网络热词。来自网络世界的关注如淮河水般涨涨退退,蚌埠人也不尴尬,自称“大蚌埠帝国”,调侃中带着些智慧。“帝国”全名是“大蚌埠列颠及怀远五河固镇联合王国”,自是三县一市,一点都不能少。

▲ 蚌埠经济开发区。 摄影/刘新义

蚌埠人有一句口头禅:“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东西向的淮河和南北向的京沪铁路划出一个十字,交汇点便是蚌埠。把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

徐州、两个安徽省会合肥、南京三座城市相连,画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点也在蚌埠。

▲ 蚌埠位置示意图。图中红色实线框选的范围即为蚌埠辖区。图/Google map

蚌埠,注定不寻常。




淮河,喜怒无常的母亲

这座现在被戏称为“珍珠港Pearl Harbor”

的城市,自古就是官方正史盖章的“采珠之地”,这份浪漫和平静,是淮河的馈赠。对于家乡究竟属于北方还是南方这个问题,蚌埠人早已不去纠结了。如果执意要问,当地人会直接领你去龙子湖边,看看那根高耸的南北分界标识。

▲ 屹立在龙湖岸边的中国南北分界线雕塑。 摄影/刘新义

淮河古时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四渎”,是上古时期重要的大河,源出桐柏山,会沂水、泗水,东流入海。在现代地理学意义上,淮河—秦岭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在蚌埠,可以于一日之内见证“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的神奇,可以看到黄淮海平原的辽阔与江淮丘陵的婀娜。

▲ 蚌埠,如一颗温润的湖上明珠。图中为在建中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村落,位于蚌埠市区东南。 摄影/刘新义

灵泽孕育不凡的生命。《山海经》中说,淮河水神名叫无支祁,状如猿猴,最终被善于治水的夏禹锁于军山之下,不少学者认为,它便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灵感来源。

▲ 位于武汉江阳的大禹治水雕塑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淮水之神巫支祁,猴头长颈,力过九象兴风作浪,与大禹为敌。禹三部将上阵,将他刺倒,并用大铁链锁住,才得以顺利治水。 图/图虫·创意

然而,这只精怪在被降服之后,似乎并不安分。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阳武决口,洪水奔流,开始了夺淮入海的历史。从此,淮河水系的稳定被紊乱取代,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每逢水患,蚌埠便首当其冲,成为受灾严重的地区之一。

特殊的地理条件,使蚌埠人的性格兼具北方人的豪爽与南方人的温婉,又有一层一往无前的底色。当地流传着“河蚌姑娘”的传说,有别于贤妻良母式的田螺姑娘,河蚌姑娘不仅是洗衣做饭的“家有仙妻”,更敢于为了渔民的生计,率领虾兵蟹将大战龙王。最终战死的她,还留下一颗珍珠照耀淮水。正是淮河这位饱受煎熬而变得喜怒无常的母亲,才生养出这样的儿女。

▲ 蚌埠闸,位于蚌埠市西郊的淮河干流上,是汛期防洪的一道重要铁闸。 摄影/刘新义



津浦线在安徽拐了个弯,火车拉来“小上海”

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凤阳府划凤阳、怀远、灵璧三县各一部置三县司,直属凤阳府,这是蚌埠最早的独立行政建制。此时的蚌埠不过是十几个自然村落,以务农的大姓为主,兼有散居的渔民和商贩。老蚌埠有“七户半”的说法,户就是庄,大庄算一个,小庄算半个,加起来七个半。

▲ 蚌埠博物馆馆藏代表性文物。 来源/蚌埠市博物馆官网

1912年,清政府借款所建的津浦铁路通车,风云突变。这条铁路北起天津,南至浦口,为南北干线,火车在蚌埠跨过了淮河,把蚌埠推上了历史的风口。

▲ 历经百年风雨的蚌埠淮河铁路大桥。 摄影/刘新义

津浦铁路通车之初,列车昼开夜停,傍晚在蚌埠加水加煤;旅客们则在附近住宿,为次日的出行做准备,蚌埠因此而有“宿站”之称。水患消歇之时,蚌埠为淮河上的大港,板浦淮盐经洪泽湖溯淮而上,在此集散。尤其是津浦铁路与沪宁线通车之后,

铁与水之歌让蚌埠成为盐粮互市的商业重镇、淮河流域水陆交通的枢纽

▲ 新老铁轨并驾齐驱的津浦线

随着交通与商贸的发展,庄子变成了城市,大量移民涌入蚌埠,让这座南北分界线上的城市更加南北不分

,呈现多元色彩。那时,蚌埠“地面不广而精华荟萃,俨若一小上海”。人们出曲社、入剧场,跟着上海的潮流选服装被视为“懂经”,甚至这个词本身也是吸收自吴语。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开始引领皖北乃至整个安徽的时尚风潮。抗战时期,因为可以通过铁路沟通沦陷区各大重要城市,蚌埠甚至成为汪伪的安徽省会。



蚌埠为什么出猛人


军事史上说,“守江必守淮”。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便是蚌埠,因此国军方面又称“徐蚌会战”。淮海战役胜利结束,邓小平在蚌埠燕山集孙家圩子发出渡江战役的作战指示,这就叫“宜将剩勇追穷寇”了。

这不是第一次徐蚌会战,楚汉战争最后阶段,刘邦撕破鸿沟协定东进,韩信部攻占彭城(徐州)南下,项羽被联军合围垓下,四面楚歌,只能用一曲悲歌送别挚爱的虞姬。垓下大战,战线极广,不仅蚌埠固镇,周边诸县都有不少“霸王城”的地名。

▲ 蚌埠港。 摄影/刘新义

除了战略意义,由于水患导致生活条件艰苦,淮河一带自身也是起义的高发区。元末凤阳人朱元璋举兵时,怀远人常遇春跟着入了伙,就是那个《倚天屠龙记》里为张无忌放弃四十年阳寿的猛人。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蚌埠东部就是“中都八卫”的长淮卫

▲ “小伤无碍”常遇春。 来源/2019版《倚天屠龙记》

蚌埠的名人里头,东晋桓温,北伐名将;元末常遇春,明朝元勋;清代年羹尧,平息叛乱,位极人臣……无一不是猛人。性格突出的李毅大帝怼天怼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 前国脚李毅

说得再远些,前文提到的河蚌姑娘、没提到的大禹之妻涂山氏五河民歌《摘石榴》中的女性、泗州戏《打干棒》中的张四姐,再到今天的蚌埠明星马思纯

,那些被蚌埠人津津乐道和认同的的女性也不尽是婉约,而是智慧美貌又泼辣果断的形象,这也是淮河带来的英气。

▲ 金马影后马思纯与周冬雨。



李荣浩和马思纯最想念的家乡味道是哪些?


如今蚌埠的年轻人,恐怕已经对“大帝”没有什么概念,他们更熟悉的是“蚌埠之光”李荣浩金马影后马思纯。各种综艺节目和社交媒体上,李荣浩和马思纯谈及家乡味道,念念不忘的都是那个听名字就波澜不惊的平民美食——烧饼夹里脊。蚌埠是座年轻的移民城市,美食也带有这种色彩。

▲ 直击灵魂的拷问。 来源/《中国好声音2019》

有别于南方精巧的蟹壳黄和北方咸香的火烧,蚌埠的烧饼,起酥和芝麻都只是锦上添花,不可抢了里脊的风头。所谓“里脊”是泛指以里脊肉为代表,一切可能被夹入烧饼的食材,在油锅里一滚,再有酱料、香料加持,不同食材的排列组合就在烧饼的包裹中完成。简单的形式允许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将就中透着讲究

▲ 烧饼夹里脊

蚌埠人爱吃,且会吃。这又与淮河有关。因为长期被水患所苦,任何财富的积蓄都可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唯有腹中之物靠得住;又因为交通南北,移民文化,食材和烹调方式都极为丰富。身处南北分界线,南北方人之间经常发生的甜咸之争,在蚌埠是不存在的

▲ 老蚌埠土菜的丰富程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摄影/刘新义

江南人“非时不食”的优雅,蚌埠人也不羡慕:五河县沱湖的螃蟹虽不及阳澄湖大闸蟹的体量,却多了一股清甜;天井湖的银鱼有着独特的金眼圈,肉质细腻而饱满。夏日里不可缺少的小龙虾?蚌埠人只是笑笑,然后带你去一条以“大蚂虾”命名的街道大快朵颐。同样是靠水吃水,谁又比谁差了呢?

▲ 比大妈虾店的小龙虾更活泼的,是这些五颜六色的可爱小桶。 摄影/刘新义

如今,淮河已经回归了慈母人设,呼啸着的京沪高铁一日千里,有美食吃、有美人看的蚌埠人似乎有一种牢不可破的安逸幸福。站在淮河与铁路的十字路口,如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是这座顶着“皖C”头衔的年轻城市,不得不面对的成长困惑。

▲ 彩虹飞跨龙湖。 摄影/刘新义

然而,蚌埠人总是不紧不慢,用他们“人狠话不多”的风格接受着现实,也酝酿着改变。蚌的特点,便是将砂砾孕育成珍珠,将伤口滋养成勋章。经得起摔打,也守得住安宁,在两者的之间寻找平衡和出路,不失为另一种生活哲学。

- END -

文丨何晗

特别感谢 | 张建平 崔建玲 刘新义 郭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