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升:不在巨富中死亡,为时代创造价值

概述: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这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政策的导向迅速改变了人们的财富观,也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主动下海创业,当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东升便是其中的一员,他们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如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状态下,我们有时候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在这二十年里面,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我们从遍地都是自行车到遍地都是汽车;我们从使用笨拙的台式电脑到购买随手就能塞进口袋的Ipad;我们从习惯现金支付到出门只要一台手机就能搞定一切……

技术在不断地革新,推动着产业的进步,而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时代。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但却好像漏掉了些什么。

具有时代烙印的企业家群:92派

“在短短的20年创业的历史、学习的历史,创造财富和改善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企业家正是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巨著的主角之一。”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没有企业家,就没有市场经济。

当我们试着往前倒推25年,或许能从中窥探到那份“恍然如梦”的根源。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南巡讲话的影响,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田源、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为代表的企业家。

这个企业家群像被称之为“92派”,这个名词的发明者就是陈东升。以陈东升等为标杆人物的92派,这帮精英人士,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他们从体制到市场里面来。他们在创造财富,最具企业家精神的人是在创造财富,还是在分配财富,是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速度最主要的原因。

陈东升:知识分子也能在商业中找到士大夫精神

陈东升,北天门人,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著名企业家。先后创办嘉德拍卖、宅急送、泰康人寿三家企业。而在创办企业前,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管理世界》杂志社常务副总编。

他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1993年,他创立了嘉德拍卖,之所以下海,除了政策外与他个人所受的熏陶和理念也有关。他的老师是是张培刚先生的第一批学生,张先生1941年考取留美公费生,拿到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武大主持经济系。武大经济系有很深的英美现代经济学的传统,而陈东升受他们的学说、思想、教授风范的影响很大。

在中国,传统的是官本位,学而优则仕,走仕途是知识分子的最好选择。但他却觉得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来建设、改造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这也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本着这种精神,他的创业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文人的思考。

比如嘉德拍卖,这是国内拍卖行的鼻祖。而它的开始源于一种年少时的激情:在1980年代末,《新闻联播》最后5分钟里常能见到外国拍卖现场的画面,在电视剧中也不乏拍卖行的镜头,那好像是上流社会的高雅游戏,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尤为遥远。

当时全国文物商店系统陈旧落后,文物的流通,文物市场也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拍卖是为了保护文物的流通、利用,收藏也是一种保护,不是流失(如果国内没有市场,有人就把文物走私到香港、到纽约去拍卖)。

在那个思变的时代,他们处在改革的时代洪流中,35岁的陈东升离开体制决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中国做第一个拍卖行。

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比如拿批文,要约见市场司司长,再让司长报给文化部部长,部长提醒负责人拍卖行要是卖了假画会引起法律官司,对文化部和个人仕途皆风险很大,负责人最终退缩。

曾经的政治背景教会他如何和官员打交道,拿到批文后更纠结。中国在文物艺术品买卖上似乎对琉璃厂古玩行这种带点江湖气的机构更认同,而如何走国际化、公司制,现代企业结构和专家路线,就赚佣金,赚该赚的钱?

陈东升选择了一条“不聪明”的路:只做中间商,只赚佣金。坚持对经手的艺术品不买不卖,公平对待每一个客户。

他找到这条规范之路的是世界最老牌的拍卖行之一苏富比。这种规范让嘉德看起来有点太古板,不太好,但他坚持的是比利益更久远的东西:为一个行业制定规则、打好基础。大到制度建立和行业规则,小到一个表格,一单数据,他创造了行业里无数宏观和微观的第一。

2013年,嘉德上半年共成交33.27亿元人民币,位居内地及港澳台所有拍卖公司榜首,是中国艺术市场绝对的领军者。2016年7月27日,陈东升以16.25亿人民币控制13.52%股份成为了苏富比单一最大股东。

陈东升说,他至今记得1993年,嘉德第一声锤响,《东方时空》说这预示着未来纽约、伦敦、北京三足鼎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会形成,在当时,他觉得是一个美好的意愿。而现在的他也终于圆了自己年少时的梦。

陈东升: 商业能改变老年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在中国的历史上商人的地位一直不高,统治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意在民间营造“无奸不商”的丑恶形象。这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很多人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人,总觉得财富是带着“原罪”,它总是不光明的,难以摆在台面上来讲。

但有时候,我们容易忘了商业真正的价值。

陈东升的另一个商业梦想,用一句话来总结叫做可以让人优雅地死去。而“优雅”这个词重点不在美,是在态度。是让中国的老人和国外的老人一样关注自己,快乐地去生活。

为了这个梦,他做了二十五年的铺垫。1992年,他向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管理司提交创办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

“在我决定创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最初,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批并没有通过——他们认为,我的优势是财产保险,不懂人寿保险。我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一起床便到王府井了所有书名带有“保险”字样的书籍。

此时,我心中已经有概念了,逢人便讲自己要办一个保险公司。所有人都觉得我是一个疯子,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业在机关里不是大潮流,而创办一个人寿保险公司更是匪夷所思。”他在演讲中回忆到。

四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1996年,陈东升创办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他以生命的健康长寿富足作为商业方向,他不光要做保险,更要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保险是消费产业,泰康就是把虚拟的保险和实体的医养结合起来,实现了跨界融合。同时,从事养老社区建设,寿险资金与之高度契合。

伴随消费升级,近十年来他对养老社区这个项目投入了很大希望,他耗费十年时光,千亿资金,投入这个宏伟的版图。

2007年,陈东升就提出以如家连锁酒店的模式改造养老院的创业构思,随后花费两年时间带队考察日本轻资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美国多个养老社区,并于2008年4月正式提交寿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可行性报告和试点申请;

2009年11月9日泰康人寿拿到养老社区项目经营牌照,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试点资格的险企;

2011年,泰康人寿在北京昌平购得一块地,投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泰康人寿将养老社区比做活力开放的老年大学,满足老人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运动健身、美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

2015年8月,泰康与武汉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泰康将武汉市作为重要战略投资区域;

2017年1月18日,斥资20亿元投资建设的大型医养社区——泰康之家·粤园在广州萝岗开业运营。

陈东升的泰康人寿抓住了中国保险市场快速成长的20年,如今,其保费收入接近1000亿元。陈东升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格林伯格”,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总裁。

而关于泰康健康版图仍在继续,如今60岁的陈东升仍心怀梦想,这个梦想不只是商业,而是用商业实现中国梦。这个有点“共产主义”的理想让他炙热浓烈,一如少年。他会半开玩笑说,我现在的岁数可以归为零,因为对我而言是这是新的开始,我的新人生真的只有一个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陈东升是92派的缩影,他们是实验现代化企业的先锋,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而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时期的企业家的努力。因为他们的创新、改革精神才有了商业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对整个中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