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霸主的拐点已至?

来源:中国建筑官方公告作者:川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谢谢合作!@基建通律师事务所 保留所有法律权利!


建筑央企们的年报基本上都已经披露,喜忧参半,作为建筑央企霸主的中国建筑备受关注,因为其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新签合同额增长乏力


上图是中国建筑近10年的新签合同额趋势图,2018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4.6%,虽然新签订单继续实现了正向增长,但较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而言,如今已经感觉后劲不足

境外新签下滑严重、压力激增


与中国铁建海外新签合同额同比大长24%不同的是

中国建筑在海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8年海外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21.7%。2018年海外业务实现营收902.8亿,虽然同比增长6.2%,但是增速也已经明显感到慢于整体的增速。

之前文章中我们多次强调,对于国内竞争白热化的局面,海外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海外业务这块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是中国建筑需要恶补的短板,否则后续将会拖后腿。

基建业务首次下滑



中国建筑的基建业务过去几年也一直都在增长,虽然增幅不稳定,但是基本上还算是走上坡路。然而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出现了明显下滑,同比降低13.8%,这也是近5年来中建基建业务量首次下滑

分红比例减少



从上表可以看到,中国建筑2017、2018两年虽然分配现金股利总额在增加,但是分红比例却在不断减少,2018年减少到18.44%,并且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减少到只有1.68元。那么对于分红比例减少,中国建筑的官方解释是:公司在持续转型,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包括基础设施、房地产、海外业务等,需要大量资金。

另外就是应收账款坏账,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订单转化率等都不及预期。

核心业务受挫

作为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中国建筑的核心业务包括三块,分别是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那么对于这三个板块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从营收构成来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的占比最大,达到了60.3%,相比2017年上升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的占比为23.1%,近三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虽然绝对额上升,但占比有所下降。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司三大业务的盈利能力正好与规模相反。其中,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的毛利率遥遥领先,达到了35%,贡献了公司整体毛利润的46.76%。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的毛利率处于中间位置,约为8.4%。房屋建筑工程业务的毛利率则相对最低,只有约6.7%,占公司整体毛利润的35.10%。

所以中国建筑最致命的问题就在于挣钱的核心板块的比例在下降,而不怎么挣钱的板块的比例却在上升。


2019年一季度成绩黯淡


在《超2000亿!中国建筑1月经营情况发布!》一文中,我们报道了中国建筑发布2019年1月经营情况,其中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合约销售额250亿元,同比降低6.2%。合约销售面积124万平方米,同比降低40.2%

2019年2月的数据:

基础设施板块同比下降65.7%、勘察设计同比下降41.2%、境外同比下降57.6%、合约销售额同比下降4.2%、合约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1%。

当时我们就提醒,这样的业绩应该引起重视了。因为这个是中国建筑(超级巨无霸),不是其他企业,对于中建的房地产业务来说出现下滑是比较罕见的,可以说预示了其拐点已至

那咱们再来看其2019年一季度的数据,基础设施板块同比下降43.8%、勘察设计同比下降20.7%、合约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7%新签合同额虽然同比增长了8.8%,但是与2018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4.3%来看,增长已经非常无力

外部环境的影响加剧拐点的提前到来

对于中国建筑拐点的到来,也许与中国建筑的体量巨大、增长难度增大有关也许与建筑行业的宏观形势有关也许与中国建筑经营工作的成效有关

。但是有一个因素是目前可以预见的,那就是外部环境的因素。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了中国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使得以房屋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等相关的产业都受到影响。而这几个业务都是中国建筑的核心主业,所以外部环境的剧变,可以说是导致中国建筑拐点的提前到来

新签合同额:一白遮百丑

也许大家对新签合同额的理解可能还只停留在建筑央企排位/签单能力上,但其实新签合同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我用一个比喻,就好比是人体的免疫力。新签合同额是当前市场的一面镜子、是企业经营能力的真实画像、是今后一两年企业营收和净利润的提前反应、更是企业免疫力的表征。新签合同额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可以遮盖其他的不足,而一旦新签合同额后续乏力,企业良好发展的势头就可能出现拐点,那后面所有的问题就都会暴露

中国建筑的策略能否抵挡/延迟拐点的到来?

对于中国建筑这个巨无霸,企业自身的短板其非常清楚,并且也做出了一些策略性的调整。比方说我们之前给大家报道过的补齐装备制造、强强联合、成立中建铁投加强铁路短板、上面提到的降低分红比例、调结构、扩大海外投资...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从2018乃至2019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好像不是很理想,为什么?

相关链接:

《 》《 》《 》

1、调整的不够及时

打个比方,企业的拐点就好比中国婴儿的出生率持续下降,这种下降势头/加速度一旦形成,你想说靠一招半招就立马见效,很难。这需要企业管理者具有超常规的远见/预见性,及早的调整布局。

2、调整的方向性

在《中国盾构超级工厂:是全产业链发展,还是一哄而上?大数据推演三家就够了!》一文中,我们通过基建通大数据就已经推演了,中国的盾构厂家已经趋于饱和了,所以对于此时中国建筑进入该领域是否是明智之举呢?

再比如对于中国建筑进军铁路领域的举措我们不持任何褒贬观点,但是我想说的是,房建虽然有超高层,技术含量有,但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两大公司的铁路、城轨施工难度大的不是一点点,尤其是长大隧道、复杂桥梁,还有过江湖海盾构施工,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以及非常到位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很难实现好的盈利,所以实际上铁路这块硬骨头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美味。

为什么大家对中国建筑的印象深,主要是因为中建干的活基本上都是在城市里面,容易被大家看到。而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干的活大多在郊外,或是人迹罕至的高原或沙漠里,无法直观感觉到,然而这才是真正考验企业的管理能力。

3、有待时间的考验

企业战略调整就好比人看病吃药一样,需要时间的验证,对于中国建筑也同样。许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所以暂时还看不出疗效。

对于中国建筑的拐点,你们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留言见!


更多建筑业招中标详细数据、大项目动态跟踪,欢迎拨打基建通客服电话:400-8529696,申请数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