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这里,客家百年村落进行了一场「 文艺复兴 」


相比于其他节气,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 图片摄影By / 500px Koken


战国时期,清明前的寒食节才是祭扫、祭拜的「 清明节 」;而唐朝之后,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民间亦习惯于寒食、清明并举,因此朝廷规定清明为正式节日;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慢慢演变成如今的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 清明 》一如它的基调般伤冷悲情。而除了祭奠逝者的肃穆外,清明更有万众踏青、共享春光的愉悦。


这一天,祖先安详,土地山峦静看纸灰轻扬;这一天,伛偻提携,白桐与杏花携来春天的味道。


其实踏青无需走太远,这个世外桃源一般的诗画原乡 —— 观澜版画村就藏在你身边


从客家民居到「 国字号 」艺术基地


深圳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古村。它们避开闹市的喧嚣,安静地居于一隅,却又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供养这座城市,坐落于深圳市龙华区的观澜版画村便是这样一座村落。


水塘、古井、宗祠、碉楼……观澜版画村曾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古镇废墟,也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清末时,珠三角的客家人汇聚于此,由于这里匪患较轻,为了避免亲邻争吵和保护隐私,客家人在这里建设了「 金字廊屋 」,也让这里再次焕发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版画这种用刻刀或化学药品在铜版、锌版、木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出图画的艺术得到了众人关注。全国各地版画创作活跃深圳也形成有别于其他版画的独特风格


2006 年,深圳市政府联手中国美术家协会,用 2 年的时间将这个具有 300 年历史的客家古村改造成一个版画原创基地。


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潺潺而过,客家排屋白墙灰瓦、掩映在绿树从中,没有鳞次栉比的工业厂房,没有拥挤的游人,这里总是透着难得的宁静。如今的观澜版画村在经过数年发展后,早已完成从古旧民居到「 国字号 」版画艺术基地的完美蜕变,成为艺术家静心创作的首选之地。


从古村中走到外面,从外面走进古村

01 走出去

在版画村,有一栋木背瓦顶、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小院。这里便是文艺战士、版画家陈烟桥的故居。


青年时代的陈烟桥或许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手拿画笔和刻刀,站到新兴版画界的顶端。


1930年,在外求学的陈烟桥有缘与鲁迅结识。除了「 文学巨匠 」的身份外,鲁迅还是「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之父 」。陈烟桥在木刻画方面的深度见解引起了他的注意。


但我觉得烟囱太多了一点平常的工厂,《 汽笛响了那是开工的时候为什么烟囱上没有烟呢?”

-

这回似乎比较的合理但我以为烟还太小不如索性加大直连顶巅而连黑边也不留则恐怕还要有力。”


从二人结识到鲁迅先生逝世,陈烟桥与其通信长达 20 余次,鲁迅先生对他的作品悉心指导,他也慢慢成为新木刻的领军人物,作品《 菜女工 》、《 天灾 》、《 投宿 》等更是走出国门,参加了巴黎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


02 引进来

循着陈烟桥的成长足迹,他的故乡观澜版画村,亦成为全国版画创作基地。改造后的版画基地被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版画工坊、艺术部落,西区则为国际艺术家村。古民居和村落的古朴之趣与版画的艺术魅力在此相得益彰


迪安娜、今田裕子、李焕民、徐匡……全球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900 余位中外艺术家入驻于此,共创作了近 10 万幅版画作品。

▲ 艺术家在观澜版画村


2007 年以来,版画基地在深圳文博会期间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中国( 观澜 )原创版画交易会。而每隔两年,观澜村还会举办「 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 」。十几年的风雨兼程,见证版画的发展与观澜版画基地的成长。


如今,双年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推崇的国际版画展示、交流平台,而曾消沉数十年的版画也因为有了版画原创基地这个平台,渐渐闪耀出昔日的艺术光辉,在观澜版画村展现出版画来自五湖四海的丰富面貌。


后劲不足?


没有专门的美术学校,无法为版画基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而版画村的面积与艺术家入驻的时间限定,使得这里的版画氛围难以凝聚。


深圳的文化艺术氛围一直较为短缺,人们宁可花几万元装修房子,也不想为一件原创艺术品画上万元,当地更是缺乏上档次的拍卖行、画廊等艺术中介。这也使得观澜原创版画的发展市场受到限制。常被误认为是「 复制品 」的版画也因其不被了解而显得无足轻重,无法走进对艺术有追求之人的视野。


不少人在来到版画村之后,都称这个客家小村是都市繁华深处隐藏的一块净土,并赞誉它为「 深圳最美乡村 」、「 深圳最后的世外桃源 」。


依山面水、绿树掩映,行走在观澜版画村,很容易就会被这里的静谧安详捕获,感受到难得的平静。那些爬满了岁月痕迹的屋瓦巷落给予都市人田园诗意的想象


此处若不是清明踏青的雅地,又有哪里能与其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