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8万吨,中国蓝莓产业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又到了国产蓝莓上市的季节,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蓝莓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心中仅次于草莓的第二大浆果。据世界蓝莓产业发展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的蓝莓产量将达到100万吨,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蓝莓生产国。回首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产量、品种、种植方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依然巨大,这值得每一个新农人去奋斗。

01 种植面积、产量和主产区

从全球蓝莓的栽培面积和产量来看,自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间,蓝莓的种植面积成倍增长,达到了13.5万公顷,年产量达到了65.5万吨。

回到中国,从引进种植蓝莓开始,蓝莓的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360亩增加到2018年底的83万亩,总产量也从0飙升到18.42万吨(包括日光温室和冷棚)。

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份规模化种植蓝莓。其中,贵州、山东、辽宁和吉林为中国蓝莓最早产业化生产的四个省份,也是全国蓝莓鲜果的主要产区,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3.38%。种植面积以贵州、辽宁、山东、吉林和四川位列前五位,而产量以贵州、山东、辽宁、浙江、安徽、四川和吉林位列前七位。

02 品种结构和地域分布

目前我国栽培的蓝莓品种主要有“蓝丰”、“雷戈西”、“北陆”、“灿烂”四个品种,占比分别为30%、15%、10%和10%。另外还有“奥尼尔”、“都克”、“密斯梯”,占比均为5%。

从我国各个蓝莓产区来看,胶东半岛产区以“都克”和“蓝丰”为主;辽东半岛产区以“都克”、“蓝丰”、“北陆”和“瑞卡”为主;长白山产区以“北陆”、“瑞卡”、“蓝金”和“美登”为主。

2018年以来,南高丛蓝莓品种异军突起,北方产区的日光温室新增种植面积80%以上为南高丛品种,山东产区冷棚生产中的60%以上为南高丛品种。‘奥尼尔’、‘密斯梯’、‘雷戈西’、‘绿宝石’和‘珠宝’等成为长江以南产区蓝莓的主导品种。

03 种植方式

通过露地生产与设施生产相结合,我国实现了3月中旬至8月中旬长达5个月的鲜果供应期。除露地生产外,早熟、鲜果品质好、商品率高和种植效益高等几大优势使蓝莓的日光温室和冷棚栽培在全国得到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设施生产面积已经达到3.5万亩,产量达到了1.7万吨。

日光温室的生产面积已经达到了1.5万亩,产量达到了8520吨。到2018年,全国日光温室栽培面积达到3万亩,是2017年的一倍。日光温室生产仍然以山东省和辽宁省为主导,2018年产量分别为4200吨和4500吨,占据全国总产量的86%。天津位居第三,分别为3000亩和1500吨。

截止到2018年,冷棚的栽培面积达到了2万亩,产量达到了8520吨。栽培面积和产量以山东位列第一位,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8%和94%。在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冷棚生产被当做蓝莓越冬的一种技术措施,解决树体进入丰产期后,人工埋土防寒的不便,并可以将果实成熟期提早15到20天。2018年云南省利用地理优势,采用冷棚做温室生产1500亩。

04 展望未来

目前中国蓝莓果基本上实现了鲜果的全年供应,到目前为止,8月中旬到11月中旬依然是全国性的鲜果“空窗期”,在国内外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下,蓝莓鲜果仍然供不应求。

区域化规模生产成为主流,在“全产业链生产”企业主导、布局和掌控鲜果市场前提下,“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将成为主要的生产模式。

目前,美国、加拿大、智利、中国、波兰、秘鲁、墨西哥、西班牙、阿根廷和摩洛哥是全球蓝莓生产排名前10的国家,这10个国家的蓝莓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为了实现赶超,坚持“优势品种、优势产区、优势品质”的三优理念种植蓝莓,终有一天中国会真正发展成蓝莓第一大产出国,把国内的优质蓝莓卖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