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影像勾勒家和文化的传承之道,《传承3》首集讲述了怎样故事

导读:《传承》(第三季)的第一集,用影像的力量为片中的主人公刻录着归处,带片外的每一个观众探寻着归处,这不仅是对无数个中国小家的一次爱之巡礼,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美丽致意。

文 | 满悦

随着时代进步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更迭,祖辈代代积淀下来的生存技能、生活智慧和文明足迹逐渐消弭。而当今的年轻人,则认为这些古老的文化索然无味,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叙事题材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可以说生逢其时。

2019年4月,《传承》(第三季)带着17个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人故事,再度来到观众视野,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光辉在新的时代再次绽放魅力。第一集的《归处》就带给了我们诸多惊喜。与大多数纪录片的第一集用最具张力的叙事基调激发起大家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不同,《传承》(第三季)的第一集名为《归处》,它反其道而行之,呼唤大家慢下来,回归自己的诞生之地和文化的起源之地,也用最细腻极致的视听语言勾勒出家之味道与文化的传承之道。

从描景到摹人

交融视角展现文化天然魅力

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并不在少数,但与以往的影像作品着眼一门手艺、挖掘一件文物、或探寻一位继承人不同,《传承》(第三季)第一集《归处》中聚焦的两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都完全来源于自然,也根植于自然,纪录片的叙事背景也即是自然。

八月新疆西北边陲的孟布拉克草原,秋意渐浓,镜头首先用远景交代草原背景,带观众领略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与牛羊为伴,以天地为家园的生活样态,随之逐渐推近,聚焦于正准备上马寻找木料的达列力汗的动作之上。对于四海为家的哈萨克族,拥有一顶结实漂亮的毛毡房,是族中男子成家立业的象征。而搭建毡房的技艺,也正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哈萨克族人学着与草原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在镜头的渐次推进间,受众对该国家级非遗——毡房营造技艺的背景故事由陌生逐渐变为了然;而在中国陆地的最南端,海南岛海浪翻涌,镜头先随捕鱼为生的周沐林潜入水中,在水下游走寻找可以捕捞为食的海鱼,随之跃升至水面之上,几万根横竖交错的木材捆绑在一起,连成一片浮于水上的“渔排”之家。俯瞰视角下,“渔排”的海上浮城和对岸的现代都市隔海相望,尽数被收纳眼中,强烈的视觉对比瞬间激发起观众对海南疍家人过往背景和生活居所的好奇,片中想要叙述的海南省级非遗——疍歌的滋长背景也跃然“屏”上。

《归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嵌入到人与自然的相处图景之中,用壮美的自然风貌铺就文化遗产的孕育背景,用真切动人的故事打动不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观众之心,用最原生质朴的情感展现这些非遗传承人对家和文化的坚守。纪录片由表及里,将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进行交融式的描摹,使得毡房和疍歌的故事更富立体性和层次感,也为毡房和疍歌本身注入了更为动人的天然魅力。

从碰撞到沟通

深挖矛盾揭示文化传承困境

在叙事格局层面,当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当代的传承境况之时,《归处》选择了“矛盾”这一切入点。

在疆北草原营造毡房的故事中,对养育自己的故土有着深深依恋的父亲达列力汗想要为儿子举办一场传统的牧场婚礼,而即将迎娶城市未婚妻的松哈尔则计划一场新派的城市喜宴。月光下的草原,达列力汗正在举行家庭会议企图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围坐篝火旁一家人的一系列正反打近景镜头的自如切换,勾画出凝重的讨论氛围和问题推进的困难,“父亲,我有个事想和您商量一下”、“结婚的事情等到了再慢慢讨论吧”等一系列抽离解说的同期声,更让观众仿若就坐在篝火旁边,亲历这场会议和其中阐释的矛盾。最终,沟通失败、离家出走后的松哈尔还是选择重返草原,尾声的镜头由草原婚礼中欢乐舞蹈的新娘渐渐拉远,起初的冲突随故事的起承转合终化为阖家团圆。

在海南疍歌的故事中,经营海上渔排餐厅的黎桂英试图将疍家曲调唱给孩子和客人听,演唱者脸上的热诚期冀和听者眼神中的茫然无趣无缝衔接,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最终,儿子周沐林的抵触情绪开始出现了松动,尝试用短视频等新技术帮助实现母亲传播疍歌的愿望。疍歌在古词新韵的混搭唱法中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代际之间的矛盾也在观众从头至尾的见证中得以化解。

《归处》选择全景又入微的纪实方式,广到草原苍茫与大海辽阔,中到故事里的选择和行动,细到人物的心路和表情,这些细腻画面的串联深挖了矛盾的成因,记述了矛盾的历程,也给予了矛盾以解答。而这些矛盾的立与破,不仅描画出中华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困境,更和纪录片的叙事文本碰撞出更多温暖的色泽和故事的质感,给予纪录片更多可看性和感染力。

从小家到大国

借助影像勾勒文化传承之道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从不拘泥于草原或岛屿的有限空间中,它是全世界人类在面临现代化进程之时逃不开的问题。《归处》以“家”中的琐细故事为索引,带领观众窥见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局,也以小见大,延伸至“国”文化的大格局,对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播窘境给予关照。

《归处》中所描述的父亲达列力汗习惯了与草原交融共生、疍家母亲黎桂英则难舍与海浪的相依相爱,他们就如同每个人家族中被自然滋养过的父母长辈,固执却对传统文化怀有坚守与情怀;而从草原离家出走的儿子松哈尔、认为疍歌并不悦耳的儿子周沐林,也正如同每一个感受过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他们憧憬远方的世界,也对家园满溢依恋眷念。

在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身上,观众能够捕捉到自己的相似经历,这使得屏幕前的观众不再是游离在纪录片的形态之外,而是也卷入到片中事件之中,跟随主人公一起体悟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也进而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能够担负起的传承之责任。由此,这些故事不再只是盘桓在几个小家之中的麻烦,而是折射着整个现代社会需要正视和努力的问题。

而片中也向观众给出了解决之答案: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代际之间、时代之间萌生壁垒,一味地逃避和抵触只会让问题加剧,当今时代的非遗守护人要回归家庭学会与家人平和沟通、握手言和,更要发挥智慧与能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坚守与创新并举,回归与前行共济,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一个时代都焕发生机。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本就是纪录片等文化载体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归处》用自然背景凸显出传统文化的天然魅力,用细腻笔触刻画出家人之间辗转相磋的心路历程,用代际矛盾揭示出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也借故事延展娓娓道来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发扬之策。正如片中所说,“从看得见的家园,到看不见的家庭信仰,人们在传承中寻找着自己的归处。”《传承》(第三季)的第一集,用影像的力量为片中的主人公刻录着归处,带片外的每一个观众探寻着归处,这不仅是对无数个中国小家的一次爱之巡礼,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美丽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