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不懂乡村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进入乡村比鬼子进村更恐怖

不懂乡村的人去改造乡村,不仅是亵渎乡村,更会毁掉乡村。但另一面,在乡村振兴中,尤其是乡村旅游打造中,“乡村人不懂城里人”,“不懂城市脉络就去发展乡村”等现象更值得深思。


乡村,是乡村人的乡村,也是城里人的乡村

在的乡村,已经不是乡村人的乡村,更是城里人的乡村。城市让生活越美好,乡村就让城市越向往。这种向往,已经超越“第二居所”的概念,更上升为一种精神文化刚需。

为什么当下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严重、为什么很多乡村旅游业态落后……,诸多种种问题的根源,恰恰就是乡村人不懂城里人消费,不懂都市消费潮流,更不懂城里人为什么喜欢乡村。

所以,现在谈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谈乡村,更不能关上门来治理乡村。我们必须把乡村振兴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中,融入到与都市发展共鸣的节奏中,融入到与城市消费共享用户的节奏中寻找空间。


懂城市,才能共享城市资源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很多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往往由于“不懂城里人”而无法取得经营突破。

更遗憾的是,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原住村民身上,就连很多返乡企业家和返乡青年,也表现得颇为明显。他们中很多人虽然进城生活,但由于从事工业、制造业等原因,事实上对城市消费并不熟悉,对都市年轻人的潮流更是陌生。

作为乡村游主流游客的80后、90后,和70后经营者之间,成长背景、生活场景、思维模式、爱好习惯、格局视野等等几乎全不一样。


衣锦返乡的“新乡贤”、“新知青”以及原住民,大多都是农村出身的70后,白手起家,事业有成之后,一方面想转型追风口,另一方面意欲回报家乡。

这种“衣锦还乡”的背景和心理决定了,他们对于儿时乡村、对于田园生活、对于逆城市环境的由衷喜爱。

但对于出生在农村的80后、90后而言,他们对于乡村的印象,几乎都是负面的——贫穷、落后、闭塞等等。正在追逐事业的他们,心中最大的理想不是追求乡村生活,而是逃离农村,改变命运。

对于出生在市区的80后、90后,他们对于乡村的概念更是模糊的。这种模糊大约就相当于我们想象朝鲜人的生活状态。

习惯了都市品质生活的他们,愿意到农村去,更多是出于新鲜感和好奇,而绝非对于农耕文化、对于破门板当桌子、粗瓷大碗喝茶之类生活方式有多热衷。

所以,忽略掉都市消费心理,忽略城市消费潮流、忽略年轻潮人的诉求,过于在乎“乡村情怀”,过分强调“以我为主”,经营后果可想而知。


不懂城里人,就无法复活乡村产业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的振兴。如果不懂城里人,无法将乡村产业与城市需求建立联系,无法融入社会大分工,就无法把握乡村产业的脉络。

比如很多新乡贤、新知青、新农人回乡打造生态农业。在突破传统种植技术、传统管理模式、传统营销模式上,这些人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本质上,它们仍是在农业领域打转,并没有突破农业本身属性,顶多是对传统农业的优化和升级,根本谈不上“跳出农业做农业”,更谈不上产业创新。

因为只改变种植技术和管理营销模式,既无法从规模上解决产业化和品牌化问题,又无法在品控同时解决成本问题,更无法在营销上解决信任和溢价问题。新农人在解决别人的困境后,又走进自己的困境。


所以,乡村振兴,首先是思维的“振兴”,思维“振兴”的第一步,就是“打开门”做乡建。我们要把乡村打造成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喜欢的“乡村”,而不只是乡村人的乡村。因此,只有读懂了城市,读懂了社会潮流趋势,才能共享全社会资源,才谈得上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