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 时,横向构造钢筋如何设置?

很多小伙伴在看16G101系列图集查阅锚固长度时,在附表下方会看到一段备注:

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 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其直径不应小于d/4(d 为锚固钢筋的最大直径);对梁、柱、斜撑等杆状构件间距不应大于5d,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d,且均不应大于100mm(d 为锚固钢筋的最小直径)。

其实这条规定的原始出处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第 8.3.1第3条: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 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其直径不应小于d/4;对梁、柱、斜撑等杆状构件间距不应大于5d,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d,且均不应大于100mm,此处d 为锚固钢筋的直径。

那么这个横向构造钢筋到底如何设置,为什么我们现场很少见到,我们分析一下:

初步解析:

1、“锚固钢筋保护层”指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

2、“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 时”是指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小于等于5d,d为锚固钢筋直径。举例:锚固钢筋直径为25,5d =5*25=125㎜,如果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小于125时,需要设置横向构造钢筋。

3、“横向构造钢筋的直径不小于d/4”。以刚才所举例子,d/4=25/4=6.25。可采用直径6.5的钢筋。如果有两种以上锚固钢筋,d为较大规格钢筋直径。

4、“横向构造钢筋间距,梁、柱、斜撑不大于5d”。以刚才所举例子,5d=5*25=125㎜。规范要求间距不应大于100㎜,即min(5d,100㎜)。这里取100㎜。如果有两种以上锚固钢筋,d为较小规格钢筋直径。

5、“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d,且均不应大于100mm”。板、墙锚固钢筋间距为min(10d,100㎜)。如果板、墙直径为8㎜,横向构造钢筋间距为80㎜。

具体分析:

1、柱锚固钢筋在基础内或转换梁、框支梁内。如果基础外伸,柱在基础内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况。如果基础不外伸,那么柱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下不会大于5d,遇到这种情况,就需在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一般以箍筋形式。

2、梁锚入柱内或墙内,柱的截面一般大于梁宽,如果梁中心线与柱中心线重合,梁锚固钢筋保护层通常不会小于5d。当梁与柱一边平齐时,梁锚固钢筋保护层会小于5d。根据规范要求,如果小于5d,须配置横向构造钢筋。但因为柱梁节点内柱箍筋对梁锚固钢筋产生约束,无需增设横向构造钢筋。如果图纸中确有设置,横向构造钢筋应是垂直于梁锚固钢筋,而柱箍筋是平行于梁锚固钢筋,所以,按规范要求可以配置横向构造钢筋,以开口箍的形式。

3、墙锚固钢筋在基础内或转换梁、框支梁内,如果基础外伸,墙在基础内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况。如果基础不外伸,那么墙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下不会大于5d。遇到这种情况,就需在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此时,墙在基础内外侧水平筋可省略),仅在保护层范围内设置。

4、板的支座为梁和墙,板下部纵筋一般情况下保护层大于5d。板上部纵筋锚固钢筋位于梁上部纵筋之上,梁的保护层25㎜,板的保护15㎜。举例:板纵筋为10㎜,5d=5*10=50,梁板的保护层小于5d,故在板锚固钢筋段配置垂直于锚固钢筋的横向构造钢筋,直径为d/4=10/4=2.5㎜,间距100㎜。锚固长度=34d=340,横向钢筋根数=340/100=4。但市场上没有这么小规格的钢筋,施工时可查阅图纸,一般不会在锚固钢筋上配置横向构造钢筋。

不同意见,欢迎底部留言讨论!更多内容,详小木匠读图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