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比延毕更惨的是让你博转硕?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我国博士按时毕业率很低,现在延期毕业的博生生比例可能已经达到了65%,有的人三年博士读了八年也毕不了业

博士不能按时毕业、延期毕业率高已经成了我国博士培养体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博士生作为国家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对待他们的培养上各大高校都倾注了庞大的力量。我国现行的博士培养体系是"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这也是导致大多数博士生不能按时毕业的一个原因。

早在30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要针对博士生实行"遴选分流"的制度,但是这个问题吆喝了很多年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研究生分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重重、问题不断。有些学校其实已经实行了分流制度很多年,但是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压根就没成功过!

博士分流改成硕士,一般没有成功过

所谓分流,就是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考核、筛选、分流和淘汰。分流一般在博士的中期考核后进行,分流一般有三种结果:直接退出、硕转博、博转硕。但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在许多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期考核时常有,但是分流淘汰却不常发生。

一方面,学生自己不愿意,很感觉到丢脸;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分流麻烦程度,很多老师也就让学生过了。

所以,博士生的分流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实施,其实,这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是不利的。

对此,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博士的培养不可能千篇一律。有学生可能不适合南大,但适应别的学校;或者有学生在其他学校不适合,到南大适合了。能否构建一个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然后尽量的按时毕业。不适合的,我们用分流技术,比方说博士不适合,就硕士毕业班,从而能人尽其才

而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则表示,应该继续扩大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中山大学有2266名教授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但博士生每年招生规模只有1700人。在保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指标后,一般都是2—3名教授去竞争1个博士生招收名额,一批优秀教授不是每年都能招收博士生。去年提出扩大博士生招生、培养规模建议后,招生指标有所提高,但还不够。

这两位校长都是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的,所以才会有不同的建议。但是不管怎样,我国的博士生培养体系确实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只是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关于博士生的培养也应该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但是在整体上我国的博士生培养还是应该有一个大的、统一的方向,这样才能及早解决博士生不能按时毕业、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