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播出10年了,但热衷「毁灭」孩子的家长依然存在

昨天,微博认证为“网戒中心揭发人”的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

到场确认,网戒中心关停了。



短短一句话,却是无数人近10年来的艰辛努力。



据媒体报道,从2006年杨永信挂牌坐诊开始,全国各地就有源源不断的父母将自己骨肉送到这个让外界闻风丧胆的“十三号室”

很难想象,电竞项目都要成为奥运会项目了,但在很多家长眼里,网络依然是毁灭他们孩子的恶魔。

央视《新闻调查》在2009年就争议颇大的网戒中心进行了调查。



节目播出后,舆论哗然。

“就是剧烈的疼痛,然后抽搐。像是那种特别高频率震动的小锤子一下下打着我的太阳穴,痛不欲生。”

一个从这里“重生”的网瘾少年,讲述自己接受治疗的过程,居然就是电击!


有些孩子在出院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杨教授美其名曰,成功了。

我们不禁想问,父母送孩子去强制治疗,到底治疗的是什么?

德国电影《感化院》里,少年因为和继父发生冲突,于是被家人以孩子“难以管教”送到了感化院里。


在那个高墙围起来的院子里,所有的暴力都是被认可的,所有的管教无不是棍棒的殴打。

非人的折磨,让他从一个活泼的少年,变成了失去所有的反抗意识的行尸走肉。


他逃出来了,想要告诉家人他在感化院里的遭遇,可是他没想到,家人在听完之后竟然再次将他送进了那个人间炼狱。

电影结尾特别讽刺,少年不仅积极融入了感化院,还成了那里面的一份子,对那些源源不断被送来的孩子,他挥舞着棍棒,但脸上却没有一丝表情。

看到少年受到感化院的夸奖,家长非常欣慰,他们的孩子终于听话了!


虽然这是一部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真实事件的电影,但反观国内如火如荼的管教机构,影sir竟没有一丝丝的震撼,更多的则是麻木。

这多半要“感谢”那些街头巷尾的广告,和时不时就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经历。


在我们的印象里,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在治疗时被五花大绑,但越来越多的魔幻现实主义事件告诉我们,

即使你是一个心智齐全的人,也会被“合理合法”的名义强行送去治疗(重塑人格)。

这个名义,就是“为你好”,而说出这三个字的,通常是这些孩子的父母。


这个年头所有的晋级都要考试,上学要考试,升职要考试,但唯独父母不用考试。

对待子女,他们的姿态是一个所有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一旦出现无法管教的情况,这些父母就会将权力转嫁,于是杨永信这类网戒中心就应运而生了。


无论是网瘾治疗,还是同性治疗,亦或者早恋治疗,治疗的项目各不相同,但原因似乎只有一个,“不听话”。

前不久一个母亲在游戏群里破口大骂群主带坏自家小孩,导致小孩才初二就门门不及格。



这位母亲带着哭腔的控诉,遭到了网友们的恶搞和调侃,但影sir却看到了一个对自己丧失管教能力的母亲的歇斯底里,和这背后的深渊。

试想,她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将儿子送去网戒中心?

也许,她真的会这样做。


在当年的《新闻调查》里,一位父亲在柴静采访他是否对电击疗法有过深入了解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我们不是专家,我们不想了解。”



孩子可以教好的千万种方法里,这些人选择了最不负责的一种——交给其他人管。

在国产电影《狗13》里,这种教育方式在导演的镜头下,得到了格外的放大,随意支配孩子的物品,不顾李玩的哭喊,送走她心爱的宠物狗。

“丢了就丢了,再买一个就可以了。”

“不是原来的狗?我说是就是!”


《狗13》的李玩不是一个影视角色,她的身上有太多人的影子。

太多人从小经历着父母以爱之名的伤害,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观念还会潜移默化地在自己身上得到重演

柴静当年在采访被杨永信“治疗”的网瘾少年时,就有很多人表示曾因为受不了剧烈疼痛,变得(装作)顺从起来。

只有这样,就可以减少被电击的次数。

察言观色是他们减少身体疼痛的唯一办法,可心里的痛,又该怎么抹平?



遗传不仅仅是先天的,还有后天的。就像家暴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具有暴力因子一样,孩子身上总会有父母的影子。

很多父母好吃懒做,却希望孩子能够手脚勤快。

家长整日手机不离手,却希望孩子远离网络。

父母整天用打击式教育孩子,却希望孩子能够阳光自信。

可能吗?



与《狗13》里父权高压家庭截然不同的《佛罗里达乐园》,就描述了另一个极端。

6岁的孩子从小谎话连篇,小偷小摸,满嘴脏话,当镜头给到她的妈妈时,观众才发现孩子不过是有一学一罢了。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例子,当有人指出来时,往往这些父母还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


随着时间流逝,孩子们长大了,存在的问题没有消失,而是被积压了。

家长们以为孩子到了懂事的年纪该学会自理了,却发现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无法控制的问题少年。

他们会像那个冲进群里咆哮的妈妈那样,也会像《新闻调查》里的那些走投无门的家长一样,但最终他们的所做的,不过是将孩子推得更远而已。



杨永信的网戒中心被关闭了,网上一片叫好。

虽然只是一个小阶段的胜利,但可以确定的是“网戒”模式无法在短时间里彻底消除,因为供需模式还在。

就像这位揭发人说的那样,长路漫漫,道阻且长。

我们一直在努力,这个社会还在努力。

希望家长也能切实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因为每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白纸,你们才是作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