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常见的三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盲目理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于盲目,“财”反而逃跑了!

还记得2015年股市大涨吗,刷新媒体头版头条的总是证券开户人数再创新高,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也许那个时候起,大众理财意识已经全面苏醒。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宣传理财的必备用语,然而可能就是这句话把很多投资人带进了“盲目理财”的误区。

还是说一说2015年的股市吧,那一年,茶余饭后的谈资除了股票,还是股票!办公室、楼道里、餐厅、公园,哪里都能听得见股票、大盘这样的字眼。好像不聊一聊股票,就和这个社会脱节了,成了Out Man。

同样的理财观念已深入人心,没做过理财的人,总是跃跃欲试。货币基金、银行理财、股票、P2P、基金、期货,好像都要尝试一遍才称得上是“我懂理财”。

虽然常说理财有风险、股市有风险,但是一句“该交的学费还是要交的”,就自己哄着自己开始走上“盲目理财”的路。

过犹不及,不懂的理财不要碰!

过度学习:初次接触理财稳健为主,不断学习理财知识,就能接触更多类型的理财产品了。但是不要忘了,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为了更好的理财,很多人都会看一些理财书籍,例如《聪明的投资者》、《共同基金常识》、《穷爸爸富爸爸》、《股票作手回忆录》等等。常被推荐的理财书目种类繁多,大多是一些知名的投资理财书籍。

这些书真的很有价值,但是好像没有人推荐看一看官方教材,比如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的考试辅导教材。

“教材太枯燥”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回答,很实在。但是,理财原本也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很多人说做固定收益类投资、买固收类产品,记得多了解一些固收类产品,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产品种类:例如金融资产受益权(包括融资融券资产、附带回购权的股权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租赁资产证券化)。

底层资产不清晰的理财产品需要规避,底层资产清晰的理财产品,也要深度了解底层资产究竟是什么,这个离不开基础知识。

过度学习没有意义,还是要抓基础知识!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郭主席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非法集资,但是对于理财同样很有参考意义。一些叔叔阿姨购买理财产品,对4%或4.5%的年化收益率可能感到很满足,他们参考的是银行活期、定期的收益率;

但是目前很多投资者很少接触银行定期,接触最多的可能是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收益稳定、每天显示利息,动辄3%的收益率可能给他们一种错觉:3%的收益率只是最基础、最基础的收益了,6%、7%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也很普通!

然而理财产品多一个百分点的收益都是艰难的。货币基金3%以上的收益率,并不是无风险收益率,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达到的,货币基金已经投资了不同的债券。想把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提高1%,可能要把存款置换成债券、要把国债等低风险产品置换成公司债,甚至可能需要杠杆投资。

理财不要期望太高,也就能避免掉入一些理财陷阱了!

我是行简,向私人银行家迈进的小学徒,分享阅读笔记和理财知识!了解更多理财干货记得关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