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畲族的二次撿骨葬習俗 客家人也有

二次撿骨葬也稱“拾骨葬”、“金罌葬”、洗骨葬”

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葬法。

考古發現,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有多人就是二次葬。

在古代文獻中,也多有記載,

戰國時期的《列子》及《隋書》等史籍,

都記載了古代荊楚地區的一些二次撿骨葬習俗。

可見,拾骨葬在古代曾普遍流行,

待周禮興起之後,提倡“入土為安”,

將重新起葬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

這種葬法在漢族中逐漸消失。

但在少數民族中多有保留,

廣東、廣西壯族、瑤族,雲南苗族以及福建、浙江畲族,

都有二次撿骨葬習俗。

目前在這幾個省份不分少數民族還是漢族,都保留著撿骨葬的習俗。

此外客家人也盛行此方式,

其原因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受少數民族影響,

另一種說法是長期遷徙的需要。

客家人經常遷居。為了不拋棄祖先的遺骨,

因此在逃亡或移民時一定將遺骨帶走。

於是客家人就產生了洗骨改葬和信風水的遺俗。

二次撿骨葬基本操作形式是:

先用棺木土葬死者,過了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後,

挖墓開棺,要請檢骨師將先人骨骸取出,

古代是先將遺骨擦拭乾淨,暴曬之後

由下而上,依趾、足、腿、股、脊、胸、手、頭的順序

裝入名為「金罌」(也叫金壇)的陶罐中,

蓋上圓蓋,再修永久性葬。埋葬在風水好的地方。

對二次二次撿骨葬你還了解其他嗎?歡迎留下疑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