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新地源村

新地源·春社


明溪縣夏坊鄉新建村,原稱新地源(行政村本點現依然保留此俗稱)。位居夏坊鄉西南,離夏坊鄉政府駐地不足三公里。近400年來主要是李姓居住。這裡一直傳承著獨特的“過飬”節慶的傳統習俗—-春社。

春社,即春季祭祀土地神(俗稱社公)的日子。寓意風調雨順、祈福消災、娛神娛人、歡慶春耕。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是中國最為古老的節日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古無定日,自宋代起,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約在春分前後。

據考證,春社“起源三代,初興於秦漢,傳承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宋,衰微於元明及清”。春社分為官社和民社。官社莊重肅穆,禮儀繁縟,而民社則充滿生活氣息,成為鄰里娛樂聚宣的日子,同時有各種娛樂活動,有敲社鼓、食社飯、飲社酒、觀社戲等諸多習俗,是傳統民間不可多得的熱鬧節日。

清末民初著名易學家尚秉和稱,社日“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最古最普遍之佳節。”現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廟即是社日祭社時的遺存。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不知何時起,每年春社節氣就被定為新建村(本地稱新地源)的歡慶節日。正當春社這個中國傳統節慶衰微時,新建村的民間“春社”節慶和古民俗活動得到較好的傳承,可謂是奇蹟。

每年春社時節,全村家家戶戶就開始歡樂並忙碌著,提前兩天做好殺豬、宰雞宰鴨、採購食品、置辦桌椅、做春社粿等準備工作。到了春社那天,各家先把豬頭、雞鴨魚、社粿等果品裝好,一大早趕到村頭社公(土地神)處,點上香火,擺好祭品,放串鞭炮,恭請社公先品嚐。

而後將祭品帶回家再烹製成酒菜,有雞鴨魚肉、豆製品、筍乾、香菇、蔬菜等土特產約有十五、六道菜,像置辦酒席一樣招待各方來客。 所來客人為親戚、朋友、鄰鄉鄰村村民甚至是初來乍到的陌生來客,有的親戚頭天就來幫忙了,大部分是當天來,大家把這天當成農民們的“party”,平常沒時間來走動的,都借這天來拜訪這裡的親朋好友鄉鄰。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主人們自然熱情,拿出最好的佳釀飯菜招待來賓,來一桌客人上一桌酒菜,流水席從中午一直接待到晚上甚至第二天,有的人家來客多的酒菜就辦了十多二十桌。來客們走東家串西家,直喝得酒酣飯飽,盡興而歸。正如唐張演《社日》詩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這裡的春社必須隆重介紹一道特色食品—社粿。她形體如美少女般超美,身子纖細,並扭了幾扭,婀娜多姿,小巧玲瓏,白嫩得晶瑩剔透,看著看著都捨不得將她咬,只想捧著瞧。她味道獨特,可蒸可煮可煎可炒,拌上蒜蔥、鹽、香料或糖,風味各不相同的俱好,吃客對她均有好評價。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社粿

社粿是這樣塑成的:將大米磨成米漿,留三分之一米漿放在鍋裡煮熟成糊(又稱粉種);另三分之二的米漿脫水成溼粉,再將溼米粉加入粉種拌勻後,摞成一個個小小圓團,然後將圓團做成一個6公分長、1公分厚的長條,扭成4個彎後放置鍋里加水煮熟即可食用。據說做成這種形狀,源自該村通各自然村路既小又彎,每條山道至少彎了4道以上,村民由此來的創意。如此不同他地的節慶可物,各地鄉鄰慕名而來品嚐。來客歸家時,主人必送上一包社粿讓其家人也可品嚐。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炒社粿


來客吃完酒菜後也不必馬上回家,可留下來觀看這裡春社的一傳統民俗——看社戲,本地話稱傀儡戲(也就是木偶戲),白天下午和晚上均有演出,連演五至六天。據說社公喜歡看傀儡戲,為敬重社公每年必演,這個民俗活動由來已久。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傀儡戲


但演傀儡戲只限在沙壩、城下等地(除新地源自然村),傳說新地源原來也演傀儡戲,可每演一次就燒房子一次,後面就取締不演了,只能舞龍燈、演大戲(如京劇、梅園戲等)。而沙壩、城下只能演傀儡戲,不能舞龍燈,據說舞了龍燈易燒房子。於是,這種民俗約定就慢慢傳承下來。演傀儡戲由村組長提議,每家每戶攤資籌集,也有單戶許願出資演戲的,一般請寧化水茜或泰寧龍安等鄰縣戲班子來演。

演傀儡戲也有很多規矩的,首先要拜請八仙,敬獻社公,才能演寫來的劇本,大多是愛情故事《西廂記》、《紅樓夢》、《梁祝》等,還有《狸貓換太子》、《包青天》等傳統劇目,及一些孝老愛親的歷史故事劇等。

戲場一般放在村裡的祠堂大院,可容納兩百來觀眾,演戲時要點上香火放鞭炮恭請社公來看戲。臺上,藝人們提著線繩,嫻熟著操縱木偶演繹人生悲歡,有的高超藝人一人指揮好幾個木偶,還要隨著角色變換不斷切換唱詞。正可謂“百步穿梭千軍萬馬,片刻演繹古今興衰”。

臺下,觀眾們圍著戲臺喝著茶磕著瓜子吃著點心看著戲,有的閒聊著,有的抽著煙吞雲駕霧。孩子們更是開心歡快,老早就來佔位子,看戲時也不安份,東奔西跑,笑聲喊聲此起彼伏,甚至跑到臺上看後臺是啥樣。觀眾們看得入戲的也隨著劇情起伏亦哭亦笑,有的直至場外還唏唏不已。

而今,隨著時代變遷,外出務工經商的村民增多,新建村常住村民大為減少,這裡從清初又興起400餘年的春社節慶雖還一直傳承著,因人口減少也大不如從前熱鬧,有的民俗節目也悄然黯淡,如新建村沙壩自然村的木偶戲一兩年就沒演了,有演時觀眾也不多,來客過春社的大都來去匆匆。昔時“起舞非無垂白伴,暮歸仍有枕髦扶。即今不乏丹青手,誰畫三山社飲圖?”,如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部分圖片由李天持提供

(作於2017年2月11日,原載於2017年2月16日《三明僑報》A3版)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李燕萍,福建明溪人,公務員,三明市作協會員,三明詩群滴水村落成員。有詩歌、散文發表在《三明日報》、《三明僑報》、《客家詩人》、《福建詩歌在線》、《中國詩歌網》、《魅力詩人詩刊》、《天涯詩詞總社》等報刊和網絡平臺。

客家農村,有一個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