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寧化木偶戲屬提線木偶,又稱傀儡戲,是客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俗藝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據《寧化縣誌》載,寧化木偶戲

“唱腔大多為祁劇,也有京劇和閩西漢劇。民國初年,泉上廖得迪、朱錦憲分別從上杭、江西學藝回來,在當地組織木偶戲班演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後,又到水茜等地傳藝”


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木偶造型眾多

寧化歷史上傀儡戲班較多,其中以水茜鄉沿口村為多,至今該村仍有6個戲班,新盛堂傀儡班為最早成立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寧化水茜沿口木偶戲曾盛極一時,最多時全村有9個戲班,活躍在全縣各鄉鎮及周邊縣市。沿口村至今保存著一座古戲臺,滄桑百年,古色古香。


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沿口木偶戲 劉才恆/攝

寧化傳統木偶戲戲目多為《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等歷史名著改編而成的,還有民間傳說,有一定的勸誡和警示作用。據1987年當地的統計數字,全縣有業餘木偶戲團11個,主要分佈在泉上、沿口、沿溪、安遠、杜家一帶,較有名氣的藝人有李巴子、李上永、賴天水、危朝仕等,常演劇目較為豐富,主要有《對金錢》《白蛇傳》《二度梅》《昭君傳》《趙玉林》《珍珠塔》《金釵記》《珠砂印》等數十部,深受觀眾喜愛。


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沿溪木偶戲 張家彪/攝

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張家彪/攝

逢年過節、迎神賽會,或是喬遷新居、孩子升學、老人做壽,村民都會請木偶戲班子進場演出,熱鬧幾天,以示慶賀。寧化木偶戲唱腔為祁劇,屬亂彈,以皮黃為主,視劇情、角色,插用採茶調、京調等,舞臺語言則與閩西漢劇同,伴奏有鑼鼓、管絃、嗩吶及幫唱。木偶戲班農忙時分散在家務農,逢年過節或農閒時組班到外演出。戲班人數大多為五人,兩人同臺表演,三人伴奏,劇情節奏相對較慢,劇目陳舊更新少。


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木偶戲演出現場

傀儡偶身高60釐米~70釐米,雖屬提線類,但偶身為24身,俗稱二十四諸天,角色可達70多個,可以根據不同服飾裝扮出大量角色。木偶戲行當與京劇相似,分為生、旦、淨、末、醜,各行當下面又有更細分支,不同行當的動作有不同的規範,比如文官出場就要有整冠、排衣、撩袍、端帶四個動作,生走八字步,旦走小碎步,而武打場面更加複雜,對操縱技巧要求更高。


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隨著城鄉電視電影、手機電腦的不斷普及,加上提線木偶藝術存在表演形式老舊、舞臺設計陳舊等缺陷,觀看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了,真正能欣賞其中藝術性的人更少了,客家木偶戲正走向衰落。現在,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賺錢,木偶戲的觀眾以老人和孩子為主。


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指導學生表演木偶戲

近年來,寧化縣積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木偶戲。2016年9月,水茜中心學校正式將木偶戲引進校園,充分利用當地盛行客家木偶戲的優勢,定期邀請民間藝人進校指導,排練適合學生表演的木偶戲。


客家提線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我們稱傀儡戲


寧化木偶戲亮相三明市第三屆少兒春節聯歡晚會


2017年1月,三明市第三屆少兒春節聯歡晚會上,水茜中心學校選送的提線木偶戲《過關》獲金獎。今年7月,寧化水茜木偶戲被列入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福建日報 賴全平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