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农村故事:庆云镇周尹村

周尹村,位于庆云县城西北部10公里处,东邻后于村,南与贾代为邻,西邻韩家,北与河北盐山刘范村隔河相望,村庄地势西高东低呈长方形。全村360户,1304人,共有周、尹两个姓氏,皆为汉族。其中,周姓人数居多。耕地1260.42亩,人均0.97亩,可灌溉耕地1200亩。

原名周茨蓬庄,据《周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周茨蓬随东迁人群来到鬲津河南岸的张家店,因店主张三爷对其帮助很大,周茨蓬便在此建屋定居。后有土匪对张家店进行抢掠,张家人有死有逃,周茨蓬有幸躲过,留居于此。后人丁繁衍,渐成村落,便以周茨蓬为村名。新中国成立后与小尹村合并,改称周尹村。

1928年属庆云县第六区;

1948年至1952年间,周家、小尹合并为周尹村;

1953年改属城关区周尹乡;

1958年改属城关人民公社刘范管理区;

1965年庆云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属后张公社;

1984年4月社改乡(镇),仍属后张乡;

2000年6月,后张乡并人庆云镇,村随属之;

2009年,与贾代村合并为唐枣园社区。

种植以玉米、小麦为主,年产1200余吨,因适合枣树生长,故村民多种植枣树,面积约有600亩。传统养殖以牛、羊为主,存栏200余头(只)。(2013年数据)

新中国成立初即建有村中学和小学,后由于教育体制的变化有合有分,今学生多就读于厦华希望小学。截止2013年,全村共有大中专以上毕业生10人。高考恢复后,村民周喜良成为本村第一个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自发组建有锣鼓队、秧歌队,多次参加县级文艺汇演,表现优秀的人才入选县杂技队。2008年建立村活动室。(2013年数据)

村党支部建于1948年,现有29名党员。历任村支部书记有周树森、周德洪、周祖元、周珍宝等,现任支书周汝升。(2013年数据)

周祖尧(1925.03-1945.05),牺牲于乐陵小高战斗;

周海涛(1927.08-1947.10),牺牲于金刚寺战斗;

周鸣尧(1921.07-1945.1),在盐山因公牺牲;尹凤岭,抗日战争时期牺牲。

唐枣树:在周尹村附近,有一千余亩古枣群,树龄都在三百年以上,在这片古枣林中,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枣树,称为“唐枣树”,经考证,为隋朝以前所植,树龄至少在1400年以上,现仍枝繁叶茂,年产小枣30余斤,称得上世界枣树之最。此树历经千年沧桑,像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向世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围绕这颗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隋末唐初,瓦岗英雄罗成同父亲罗艺在边关征战多年,征尘未洗,回山东历城老家探亲,路经庆云鬲津河畔(现漳卫新河),罗成在河边饮完马,见河南岸不远处有一棵长势茂盛的枣树,便走过去将马拴于树上,和父亲在树下歇息醒来后觉饥饿非常,遂摘下树上的枣子充饥,一王姓村妇给丈夫送饭路过自家枣林时,听见林中有马嘶声,便一路寻来。走到近前,见树上拴着两匹白马,一位年轻英俊的后生正在树上摘枣,树下一位老者正吃得津津有味。村妇放下饭篮,轻咳一声,罗成赶紧从树上下来,父子俩面带愧色向村妇赔礼。这位王氏村妇并不怪他们,反而热情的把自己带的饭给他们吃。父子俩用完饭,见天色不早,便谢过村妇,上马而去。

罗成在历城住了几日,秦王李世民边关告急,召传罗成飞马援边,罗成见了李世民,下马见鞍中有几颗色泽鲜亮、形似玛瑙的红枣,这才想起在燕齐交界处的那顿佳肴,不由得口舌生津。原来他在树下拴马时,树上有几颗红枣落在马鞍的夹缝中,当时只顾星夜赶路,并未发现。现在见了,便拿出来献于秦王世民,并把拴马摘枣的故事说与秦王。世民听罢,拿起红枣品尝,果然香甜四溢,美味可口,连声称赞。

后来,罗成战死沙场,秦王世民做了唐朝的皇帝每日三餐尽是山珍海味,时日一久觉得有些乏味。不经意间想起了昔日罗成献给他的那几颗红枣,不由心痒难熬,急差人沿路来寻。寻枣的官差翻过千山万水,几经跋涉来到鬲津河畔现在的周尹村,总算找到了罗成拴马的那棵枣树摘下一些熟透的红枣回京献于皇上。李世民吃后赞不绝口,从此,连年差人来此取枣。一千多年来,这棵古枣树历经沧桑,却依然茂盛不衰,被当地百姓称为“枣神”,逢年过节,常有村民来树下祭祀。

庆云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总监制:王洪亮

监制:高红星

中心主任:刘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