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到70岁,才悟到这个高尔夫的真谛!

打高尔夫,是一球又一球的心理考验


一位朋友,找来一位已经七十岁的教练教他打高尔夫球。教了几次后,他带着朋友上场正式打十八洞。七十岁的教练先开球,只见杆子一挥。“哗!”球飞出去,笔直向前,非常直,但是不远。球儿离果岭还有一段距离就落地了,这位朋友心想,不怎样嘛。

老翁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我老了,七十岁了,没办法和你们比力气。”他继续说,“但,我还是可以靠一球一球思考着打,来赢过你们。”



果不其然,打了几洞之后,教练每一球精准至极、遥遥领先,这才让这位朋友真正佩服。就这样,他们一起走到了“最后一洞”,最后一洞,是要打过一个小湖泊,才能到达湖对面的果岭。他们一前一后,老翁同样没失误,打到了对面的果岭,而朋友失误连连,最惨的是,准备将球打到湖的对岸,对准了老半天,迟迟不敢下杆。

“你一定在想,打进水里就死定了!”老翁说,“就要罚杆了。”

朋友大笑。“事实也是,”老翁说,“这个湖泊,十个人有八个都打不过去。你知道怎么打吗?”

朋友摇摇头说不知道。老翁笑呵呵地解答。“这时候,就要想象‘没有水’。”他说,“心中无水,球儿不跑。”



那几个月和教练学习的过程,这位朋友学到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高尔夫球场上的大多数障碍物,很多都只是在发挥“障眼法”之效,当挥杆者看到前方有树丛、沙坑、水塘,影响他的“心理”层面,比影响实际球路还大。

打高尔夫,是一场修炼内功的运动


斐济高球传奇名将维杰·辛格在2000年的美国名人赛时遭遇低谷,而后一路攀升,并在04年一举取代老虎而登上高球王国的宝座。然而带他走出低谷的,却是他的心理辅导教练约瑟夫-帕伦特博士。

作为一名高尔夫球教练,帕伦特博士并没有教辛格如何挥杆,而只是教导他达到所谓禅定的境界,即广阔的视界、无须刻意却自然而生的专注、安详宁谧、不受时间影响干扰、百分之百的自信以及不疑不惧的自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球合一”。



打高球的过程,是一种修心的过程,如同禅修,若不能入定,那就悟不到任何东西。高尔夫如果不能达到一个无我无他只有球的境界,就无法突破自我,发挥最好的状态。

打高尔夫,是一场无尽的自我修炼



心理学上,有两种注意心理分别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他们往往交互进行,“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导致我们打球时想得太多,造成挥杆紧张。而“无意注意”,是嘴里哼着小调儿,心里数着拍子,视大千世界空无一物,把意念凝聚于一个小白点——这是专注、沉淀、忘我的过程,是禅修所说“放下万念之身”的过程。



这无异于一场心理竞赛,控制身体是第一步,难在控制内心,高尔夫之所以说智慧,是因为高尔夫的挑战不仅来自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挑战自我——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不断积累与练习。

山姆-斯尼德曾说过,“练习高尔夫的过程就是要把脑子放进肌肉的过程”。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让肌肉充满智慧。

如此,才有那么多人以高球为伴,终身修习,因为在高尔夫球场上,我们得以不断地修炼自我、找到自我、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