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跨界无人机,究竟是“布局”还是“骗局”?

近日,中珠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国远望通信有限公司(下称远望通信)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项目公司),在无人机、航天通信、军工材料和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公告刚出的当晚就引来监管机构火速问询。

在中珠医疗业绩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选择跨界无人机似乎是公司在布局医药医疗接连碰壁下的无奈选择。宇辰网记者梳理后发现,A股涉足无人机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这些公司所涉足的无人机细分领域也不尽相同。然而,无人机产业链真的能使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状况出现大逆转吗?

跨界无人机项目可行性被质疑

中珠集团胃口杂又大,但样样布局都不开花。

据媒体报道,自2009年中珠集团入主上市公司以来,公司接连开展房地产、医药医疗等业务。尽管大手笔布局、双主业发展,但2015年以来,中珠医疗的医药业务营收已连续两年半下滑。2016年中珠医疗高溢价收购一体医疗,但后者未完成三年业绩承诺,商誉减值直接拖累公司业绩。

今年上半年,中珠医疗近六成营收依然来自于房地产业务,医疗业务占比萎缩至三成以下。三季报显示,中珠医疗营收净利分别下滑16.85%、89.71%。与此同时,中珠集团似乎也已萌生退意,目前正在筹划股权转让事项,公司称控制权可能发生变更。

在此关键时刻,中珠医疗抛出与军工企业的合作计划,发布了相关公告。

公告信息显示,此次与中珠医疗达成合作意向的远望通信成立于1991年,是我国航天领域最大军工企业之一,2000年正式由部队企业转制到国防科工委。目前隶属于航天科技集团,并由国资委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双重管理,主营业务为卫星通信、航天系统服务、卫星地面与海洋监测兼备军工材料、航天军工技术及规划等领域。

远望通信近十年来参与了“神舟”航天载人项目、“嫦娥”探月工程、“东风”系列型号开发项目的通信保障工作,被认定为国家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和国家信息产业部重点支持的IT企业。

不过,此份公告很快被上交所关注。当日晚间,上交所对中珠医疗下发问询函。首先就要求公司说明关于上述军工业务的发展方向、具体业务模式,对现有医疗业务的后续安排,如何实现新业务与现有业务的资源整合。

对于此次合作,中珠医疗表示,意向书的签订是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拟调整战略规划,布局包括但不限于无人机产业链等相关军工业务,将现有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在夯实医疗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前提下,探索新项目可行性,培育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但是,中珠医疗首次布局无人机等相关军工业务领域,尚未取得这些行业准入资质,具体合作事宜及实施进展尚存在不确定性。宇辰网记者经过在网络上搜索后,也并未发现其研发出相关无人机产品。无人机新业务能否为中珠医疗带来大逆转,也需要时间来验证。

不在跨界中爆发,就在跨界中灭亡

跨界搞无人机各怀心思,成效喜忧参半。

根据wind数据,目前无人机板块上市公司共20家,除了有联动性的国防军工、机械设备、计算机等行业个股外,家用电器、有色金属、汽车等行业个股也涉及其中,大部分公司都是通过参股、控股或成立合资子公司的方式来介入。

业内人士谈到,原本非主业的上市公司进行跨界无人机,目的也是五花八门。

其中一个目的是做业绩。在原本主业产能过剩、主业不振,对主业未来发展信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跨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提振业绩。因为业绩恶化跨界无人机的上市公司并非中珠医疗一家,宇辰网记者此前报道过的四川长虹也是其中的一员,同样也是发力于军工市场。

其次,跨界的一个目的是“讲故事”。公司估值,估的是未来的现金流;投资者买股票,买的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于是,上市公司需要不停地给投资者讲故事,为投资者勾勒一幅美好的蓝图,方可保证股价不跌,估值不降。在这种目的下,公司往往急于蹭热点,跨界并购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该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无论哪种情况,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来说都存在风险,新购进的公司与原公司是否能够有机地融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或主营业务发生转变,新业务逐步占据主导,这样的跨界之后,新业务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有了更好发展的可能性,但前途未卜,风险依旧不小。

从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无人机业务对原本非主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十分有限。根据各公司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的无人机业务相关数据,仅有7家净利润为正数,多数未转化成业绩,或者未披露无人机业务的盈利情况。

比如在A股中涉足无人机概念的元老级别企业—山东矿机、威海广泰。

山东矿机2017年半年报显示,长空雁当期实现营收287.96万元,净利润亏损145.45万元。但在2017年全年年报里,并未提及盈利情况。

全华时代曾因营收陷入质疑/图 来源网络

威海广泰子公司全华时代虽然净利润为正,但因2016年、2017年业绩持续不及预期,给威海广泰分别带来4116.25万元、9507.90万元的商誉减值,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

德奥通航资不抵债/图 来源网络

*ST德奥公告,其通航业务板块对公司整体业绩造成拖累,暂时中止对包括德奥无人机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德奥直升机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资金投入。

莱盛隆破产公告/图 来源网络

更严重的还有跨界后导致破产的企业,广东莱盛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如此。该公司本是一家集手机配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但在2016年却开始从事农用植保无人机研发及销售业务,然而在短短2年后便陷入了频繁故障、退货乃至停工的危机,最终导致破产。

但A股中也有跨界在无人机方面做出成绩的。

珠海隆华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图 来源珠海隆华

比如,2014年10月,隆鑫通用与清华大学教授王浩文等共同出资成立珠海隆华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珠海隆华实现营收1044.33万元,净利润为56.21万元。

宗申动力的无人机发动机/图 来源宇辰网

宗申动力于2014年8月联合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启动了TD0无人机动力研发项目;2015年11月,又宣布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等公司和神舟飞行器签订了《增资协议》。宗申动力披露的数据显示,神舟飞行器2016年的营收为1.91亿元,净利润为2811.58万元;2017年的营收为2.93亿元,净利润为5449.74万元。

宇辰观点

宇辰网记者认为,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上市公司从一个原有的主业跨界到一个陌生的行业并非是用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无论哪种原因的跨界,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目前我国工业无人机仍然属于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上市公司布局无人机,不仅需要有相关的产业契合度,还需要有自身的核心技术,这样才能走的更长远。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