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敬一丹新书见面会上所闻所想

在建投享老50+生活馆参加“与岁月对话”,听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讲述她的新书《那年 那信》创作的心路历程,讲述她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回望,讲述老一辈、新一代对同样问题做出的不同的回应……

和敬一丹一样,在离开职业生涯之后,我心里有过诸多的回忆:儿时、青年时、中年时、老年时;这种回忆有亲情、有同学情、也有朋友情。但是没有像敬一丹大姐那样,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系统地对自己、对家庭生活进行回望。

走进会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座无虚席的老年朋友。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都是敬一丹大姐的铁粉。人们赶来不仅仅是为了看一眼荧屏下的敬一丹,更重要地是了解退休以后敬一丹的新生活状态,人们对这位端庄、严肃而又幽默的主持人充满了一如既往的关爱。

在众多的人群中,几位观众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对夫妇来自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因为与敬一丹大姐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专程乘飞机来到活动现场。在第一排有几位盲人端坐在那里,尽管他们看不见敬一丹大姐的身影,但她的声音听得真真的。

以一个大家庭的书信为背景,描述了我们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敬一丹大姐选择的切入点。她不单单是敬一丹大姐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它像一个拼图,拼出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人生百态,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世间图景。

叙述这些陈年往事,敬一丹大姐还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台下的观众也是沉浸其中,感同身受。讲到兴头之处,台上、台下互动共鸣,人们热烈鼓掌,举手示意,时时爆发阵阵笑声。

参加见面会的朋友们,手中抚摸着敬一丹的新书,不时的翻阅、浏览,不时地用手机拍下这难忘的一幕。还有的50+工作人员,手里捧着几本书,一打听才知道有些会员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身到场,只有拜托工作人员帮助购买图书,请敬一丹签字留念。

新书签售仪式是人们最期待的一刻,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中老年朋友都期盼着敬一丹的签字留念,也都希望能够记录下这一难忘的瞬间。几位盲人率先走上台,敬一丹大姐立刻站起身,搀扶着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合影。人们都将心中要说的话,悄悄地说给敬一丹大姐,表达着对她的敬仰之情。

当那对专程从鄂尔多斯飞到北京的夫妇俩停留在敬一丹身边,将手机中保存的东西给敬一丹看的时候,敬一丹大姐立刻站起来,示意摄影师留一张合影。这对夫妇究竟与敬一丹大姐有着什么关系?为什么敬一丹大姐这样尊重他们呢?原来这是一个持续16年的故事。马国成、陈娇茹夫妇几十年来收养了69名孤儿,47名蒙汉孤老而闻名。2002年应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敬一丹大姐的邀请,马国成来到中央台接受采访,这些往事成为他和他所抚养的孩子铭记在心的记忆,至今在他的“和谐绿荫村”孤儿院显著的位置上,仍旧张贴着马国成和敬一丹的合影以及敬一丹大姐的签名“祝国成的孤儿院顺利”。孤儿院的孩子们经常对他说:爸爸,我们什么时侯也能去北京见见一丹阿姨。马国成几次来京想见见敬一丹大姐,表达孩子们的谢意,将孤儿院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情况告诉她,一直没有机会。这次老朋友王德林告诉了他建投享老50+生活馆举办新书见面会的消息后,夫妇俩二话不说,从乌审旗坐长途汽车到鄂尔多斯转乘飞机来到北京。当马国成拿出当年与敬一丹大姐的合影时,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所描述的场景……由此我更读懂了敬一丹大姐:带着一颗善良之心,从心底尊重每一个为社会默默奉献的普通百姓,难怪这么多人仍旧喜欢这位已经走下荧屏的主持人,她的人格魅力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