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火了,可你还会写信吗?

(向上滑动启阅)

“叮咚。”手机系统提醒,微信又有一条新信息了。

近年来因为手机社交软件的快速更迭,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一个人的手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屏幕上,写信反而成为了一种昂贵的交流艺术。从去年到今年,国民文化节目《信·中国》、《见字如面》的红火,让明星朗读名人信件的形式给“写信”这件事带来了流量。最近,又有两本与书信有关的新书为“写信”的热点添了一把火。由世纪文景出版的、西班牙小说家安赫莱斯·多尼亚特的疗愈小说《高山上的小邮局》,讲述了一个即将倒闭的邮局的故事;磨铁文化出版的《那年那信》,则通过新闻人敬一丹的家书展现了一个小家的变迁和时代的缩影。

但故事是故事,生活在这个时代节奏里的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信纸,是否还会在信末用“顺颂夏安”这样的祝颂语,是否还能找到慢下来的心情,来写一封信呢?借此机会,我们找到了两本书的出版方还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一起谈谈这个时代的纸短情长。

书信火了,可你还会写信吗?
书信火了,可你还会写信吗?

今天的中学课堂还会教学生写信吗

因为新书《高山上的小邮局》新书发布,世纪文景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小邮局”推广活动,建造了一个“心语树洞”,邀请各地读者重拾信纸,提笔写一封信,书写自己的心情,之后请文化名人给网友们回信。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读者和回信人写了信,并为信件拍了照,借由网络回到了编辑部,但没有落款甚至没有称呼的信更像是一封封便签留言,那些曾经课堂上老师强调的写信格式统统不见了。

书信火了,可你还会写信吗?

《高山上的小邮局》

出版社: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蔡学娣

出版年: 2018-6

当然,愿意手写一封信已经是相当富有人文情怀的一件事,用遗忘格式来批评写信人,显然过于苛责了。从前,学会如何规范地写信是学校课堂里要教给学生的技能之一,不过,令人好奇的是,今天的中学课堂还会教学生如何写信吗?

“今天,‘情境’是语文教学里的重要概念,而在我们生活的、即时通讯发达的社会现实中,写信的情境确实越来越少了。”在中考开始的第二天,人大附中分校语文老师孙明与青阅读分享了她的教学实践,中学语文教育强调应用性,结合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境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会学生各种表达方法。例如这两年对《水浒传》的解析,已经不局限在简单的分析人物,而是出讨论题“假如林冲和李逵生活在现代,请替他们写一条朋友圈。”

至于写信规范的教学内容,在语文课本里依然有,老师上课依然会讲到。“但比较多的是应用文,比如写一封介绍信、表扬信或者请假条。”孙明老师讲到,关于写信格式的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再是课堂的重点,譬如“称呼要顶格写”,“文末的此致敬礼要分成两行”等等。“不着重讲授这部分,和教学目标相关,和书信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境减少相关,也和老师的年龄与经验相关。” 孙明是70后,在她的大学岁月里,同学们已经有条件靠打电话来说急事,但书信是她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重要方式。她习惯在写好信头之后,在第二行写上“见信如晤”,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格式,更是一种情感。“可能85年前后出生的老师还会有上大学和家里通信的经验,近年来随着90后的老师加入教师队伍,在她们的成长经验里,写信已经不是日常了。”

“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书信都是承载情感的方式,格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今面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即便课程里关于写信的格式不是重点,但老师们也会拿着情感充沛的书信作为阅读文章,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书信火了,可你还会写信吗?

写信是带着温度的交流

传统书信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然而书信之美却以另一种方式在当下为人们怀念。

磨铁文化将出版一本以书信为主角的新书——知名主持人敬一丹的家书《那年那信》,书中的30篇文章涵盖了一家五代人的千余封家书,虽然没有高深的论题、传奇的事迹,但浓缩在家人之间的点滴也反映了新中国家庭的生活变迁。在编辑阶段,出版社的小伙伴抱着书稿在地铁上读着读着就哭了,“审稿的老师把书稿还给我们的时候,眼圈也是红的。”这本书的编辑王军说,“在家书中这种冷静的柔软让人很容易被打动,也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鸣。”

书信火了,可你还会写信吗?

《高山上的小邮局》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磨铁图书(Xiron)

2018-07-01

“尽管今天微信、邮件很发达,但总会有它们抵达不了的地方。”世纪文景的营销编辑,也是之前文中提到的“小邮局”活动的策划人之一杨朗说:“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情感上的。今天微信和邮件仿佛随时随地追着你,着急地抵达你的手机让你看到。但是有时候信息的体温是很低的。相比而言,写信是带着温度的交流。”这是她在看完《高山上的小邮局》之后的感受,也是参与这场写信活动的感受。他们之所以会想到用“书信接龙”的形式做活动,和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关。在书中,西班牙小说家安赫莱斯·多尼亚特讲述了一个“拯救邮局”的故事:在西班牙的小村庄里,一间历史久远的小邮局因为业务不饱和即将被首都的总局撤销,镇上仅存的女邮递员也将调离这里。为了拯救这间小邮局,小镇上的居民们自发了一场“向陌生人传递信件”的活动,没想到,此举动大获成功,还拯救了无数受伤的心灵。“信件能够把人情的柔软传递过来。”杨朗感慨地说。

“生活在越来越快的节奏里,书信这种奢侈的表达是一种对情感的呼唤。”这是此次采访里不同受访人的共识。“就好像在还写信的时候,你会纠结是不是要把‘亲爱的’三个字付诸笔端,可能就这一个称呼你会写了撕,撕了写。但后来有了淘宝,一个‘亲’成为万能的称呼,化解了尴尬的同时,也消解了一些情怀。”人大附中的孙明老师说,“正因为这样,这种慢下来的沟通方式才会让人觉得珍贵吧。”

书信火了,可你还会写信吗?

为什么大家都不写信了,信却火了

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有这样矛盾的现象:即时通信的发达,让我们寻找到了效率更高的通信方式;可越是不写信了,写信反而成为大众文艺关注的话题,成为了大家追忆的热点。

“像微信这样的即时通信软件确实能达到随时的呼唤,但真实的见面或者见到一个人的字感觉是不一样的。”杨朗透过微信语音通话功能说,她的微信名里还有三个可爱的emoji表情,“你看这种表情、颜文字、贴图很可爱,好像能概括一个人的情绪,但实际上呢,我们太明白一个简单的捂脸表情没办法概括一个人内心的崩溃。我们在即时通信的一端,也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有怎么样的情绪。只有当网友见面,或者看到一个人的笔迹,才会觉得是见到一个人或Ta的一部分。”她还会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准备一些小卡片,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她会写一张小卡片传递自己的心意。“这也是《高山上的小邮局》活动能吸引这么多读者参与的原因吧,大家对真挚情感的渴望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因为生活的快速而改变。”

“我想是因为人们从心底里还是追求一种能留存下来的记忆。以前写一封信可能不止要花费一天,写信的人斟酌着写,读信的人来来回回地看。在交流之后信作为一种实物被保留下来。”孙明老师说。在今天写信作为一种成本很高的沟通方式,它的意义是慢下来,留下来。在实际和学生还有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她会建议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与“中年焦虑期”的父母用书信的方式沟通,“一方面通过手写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更好地平复情绪。另一方面,父母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保留下来,每当孩子读到信的时候也会觉得是一种陪伴。”在她看来,今天中学校园里还保留“在退队仪式上给自己写封信”、“成人礼家长给孩子写封信”,也是这样的温暖目的。

“其实我们出版《那年那信》这本书,并非想倡导当下的人们重新回归用信纸手写书信的习惯,这本书其实是一部关于家、关于记忆、关于回望的作品,我们希望引出信里信外那些故事。这是一部值得分享的成长记录,那些手写的、历经68年时光仍未失散的信件,不仅是一种纪念,更多的是回望——看清来时的路,关乎我们未来的样子。” 王军已经很多年没有写信了,但他至今保留着在手机上手写输入的习惯。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他有过想写一封信的冲动,但是并未付诸行动,而是换成了给家人打电话。“没必要去刻意追求载体的选择,书信是美的,同时给家人打电话、发微信、通视频也是美的,重要的是心里有那份‘柔软’存在。”

文| 张知依

书信火了,可你还会写信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