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如何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治工作


黄龙病是柑橘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通过柑橘木虱和带毒的苗木、接穗传播。近年来我市柑橘黄龙病卷土重来,已成为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柑橘黄龙病仍未有有效药物、抗原和抗病品种用于柑橘黄龙病防治,无法全面根治。虽然目前柑橘一旦感染黄龙病不可治,但只要按照“杜绝带病种苗、及时防除木虱、彻底清除病株、建立防控机制”措施得当、严格落实,柑橘黄龙病依然是可防可控的。

一、当前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

根据近期调查,灵山县新圩镇部分柑橘果园,由于对黄龙病“三板斧”措施落实不彻底、不果断,或者没有认识到只砍树不喷药杀灭柑橘木虱的弊端,当地栽种的沙糖桔、皇妃贡柑、沃柑、茂谷柑等柑橘品种感病率较多,黄化严重,一些果农放弃了丧失经济价值果园的管理,黄龙病发生更加严重、木虱虫口密度更高。

檀圩镇部分果园管理较好,由于引种无病苗木、勤于防治木虱和斩伐病株及时得力,虽然有的田间挂果树与补种的幼树并存,但田间没有发现黄龙病患病树。

二、柑橘黄龙病症状与识别

黄龙病的田间叶片表现有斑驳状黄化型、均匀黄化型和缺素状黄化型3种症状,果实出现畸形、发育不全、“红鼻子果”等症状。

柑橘感染初期,叶片显症为斑驳状黄化型,是新梢上的叶片在转绿后,从叶片基部和靠近基部的边缘开始,逐渐退绿,变成浅黄色至黄色,形成不规则黄斑,呈黄绿相间症状,叶质硬化成革质。这一症状在柑橘不同品种的春、夏、秋梢都可以发生,在病树前期、中期、后期都可以看到。这是柑橘黄龙病的典型症状,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

染病柑橘至发病的中、后期,叶片会出现均匀黄化型和缺素状黄化型症状。均匀黄化型呈现叶片均匀黄化或淡黄色,质地硬而脆,容易脱落。这种症状与柑橘受水淹、缺氮、病虫危害等的黄化相似,因而一般不作为田间诊断柑橘黄龙病的重要依据。缺素状黄化型一般发生在植株发病后期,症状表现为叶脉附近保持绿色,而叶肉黄化,此症状通常与缺锌、缺锰的叶片黄化相似,容易混淆,所以,也不作为田间诊断柑橘黄龙病的重要依据。

“红鼻子果”是柑橘感染黄龙病后发病的典型症状,其病果呈畸形,果皮着色异常、变软、无光泽,种子粒小、发育不全,果实酸涩。染病的砂糖等宽皮柑橘的果实常表现为果蒂和果肩周围先褪绿转色,其它部位仍然为青绿色,且因蜡质形成受阻而无光泽,果农称之为“红鼻子果”或“红肩果”。这是柑橘黄龙病果实的典型症状,也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

田间诊断要定期巡查和日常田间管理相结合田间诊断以典型症状为依据,以田间诊断与室内检验相结合、定期田间巡查与日常田间管理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普查相结合开展田间检查鉴定。实践和调查表明,入秋后,随着气温下降、田间湿度降低,柑橘黄龙病田间症状表现逐渐明显。在钦州地区于10月(寒露)至翌年1月(大寒)期间巡查、普查果园,诊断判别效果更好,特别在雨后叶片、果实表面湿润时的病状色泽、纹理更加清晰易辨。

三、柑橘黄龙病防治意见

(一)科学规划。分区种植

当前我市柑橘园很少有针对黄龙病发生蔓延规律科学规划布局、分区种植,一旦感染黄龙病,如同火烧连营,一发不可收拾。开展柑橘黄龙病阻截带建设和源头治理,减少病源和虫源,建议在发展柑橘种植时,利用地形、地貌、林带甚至城镇、村落等构建防疫屏障,分区种植。无屏障、隔离条件的,新植区规划1.5公里以上距离间隔,分区种植。间隔区栽培芸香科以外的其它农作物、林木、景观植物,有效遏制柑橘木虱的窜飞扩散。一旦种植区内发生黄龙病流行也容易组织封锁和扑杀,直至全区淘汰,防止黄龙病向区外蔓延。

(二)加强检疫监管

按照“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要求,严格执行现行植物检疫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针对柑橘黄龙病建立行之有效的具体制度加以落实。切实落实苗木调出地、调入地和在途检疫措施,从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不间断的全天候全方位检疫格局,做到带病苗木产地调不出、用种地进不入、交通运输通不过,构筑强有力的防疫防线,确保用种安全。

(三)培育、推广使用无病苗

建立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推广种植无病苗木是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的关键环节。柑橘苗木生产必须是无病苗木生产、禁止非无病苗木生产,杜绝无证生产经营柑橘苗木,确保供种安全。柑橘苗木生产要严格执行《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规程》,无病苗圃用40目纱网构建的网室。繁殖材料采取脱毒技术获得无病原始材料后,用40目纱网构建网室保存、繁殖。繁殖苗木所用的砧木不带病,繁殖苗木所用接穗全部来自无病毒采穗圃网室内或无病毒母本园网室内。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柑橘木虱

目前控制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柑橘木虱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要发挥农作物病虫监测体系的作用,加强柑橘木虱和黄龙病的全国联网监测预报,共享信息资源。

柑橘产区内设置监测网点,建立指示植物九里香监测圃,定期收集柑橘木虱和黄龙病发生动态信息,病虫监测预警机构即时分析预报,及时发报信息到管理、技术部门和柑橘生产者。应用柑橘木虱和黄龙病测报成果,规划柑橘木虱和黄龙病防控区域,以防控区域为单位实行统防统治。

在春梢萌动、春梢期、夏梢期、秋梢、晚秋梢,冬季病树挖除前等关键时期,防控区域内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方法措施,有条件的实行集中连片无人机飞防喷药,全面防治柑橘木虱。坚持相对集中连片实施,加强镇街间及镇街内行政区域协同防控,整村、整镇(街道)统一推进,防止木虱区域间辗转迁移危害。日常管理中,田间采取挂放黄板粘虫等物理防治措施,间种套种驱虫植物如番石榴等生物防治措施,也是防控柑橘木虱的有效措施。

(五)及时清除病树

宣传、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将尽早砍除柑橘黄龙病病株消灭传染源列入“村规民约”,指导果农树立“砍一株保一园,砍一园保一片,砍一片保一业”主动防御思想,实现村民之间的相互督促。按照“五步法”操作对病树进行有效清除,即先喷杀木虱、及时集中处理病树枝叶、病树桩,做到应砍尽砍。

挖除病树或锯病树前,对病树和病树周边植株喷洒杀虫剂杀灭木虱,防止木虱从病树向周围转移。喷洒药剂时,先喷周围的健康树,再喷病树,确保不“漏网”和死角。失管果园是当前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各县(区)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按照“逐镇、逐村、逐组、逐片、逐园”要求,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摸排出的失管果园务必要建档立册,并建立清理监督机制。

及时处理重病果园、丢弃、失管果园以及病树,幼小病树连根挖除,大株病树要从地面锯掉后在树桩涂上草甘膦等杀灭药物,并盖上黑膜、覆土,防止树砧萌芽复活,彻底清理到位。

(六)强化健康栽培

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合理用水、用肥、用药,创造柑橘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树体管理,确保柑橘植株健康生长,防止叶片黄化现象发生。这也是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的重要环节。

图片综合自网络,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