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乙肝,是如何變得讓億萬民眾恐慌的?!

一直以來就想寫一篇關於乙肝歧視的文章,直到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非常詳細地描述了,乙肝是如何上演成億萬民眾恐慌的,感觸頗深。正如蝴蝶效應一樣,歷史上某一個細小的舉動,沒成想會對後來幾十年,會給億萬感染者帶來如此深重的影響乃至傷害!

一次籠統的調查說明,埋下禍根!

一切都要從上個世紀70年代說起,當時衛生部為了摸清我國甲肝乙肝的人口分佈,組織了第一次的肝炎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乙肝病毒的人群在8.75%。調查很順利,結果很客觀,但在做報告時,卻並沒有分開針對性的對甲肝、乙肝進行如何防治做說明,而是簡單粗暴的全部歸為病毒性肝炎!

這個操作很簡單,但就此埋下禍根,要知道,甲肝、乙肝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疾病,它們的傳染性以及治癒率也都有著巨大的不同。隨後在1982年《食品衛生法》出臺,基於之前的調查,更是直接把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能從事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列為其中,這裡的病毒性肝炎就包括乙肝。乃至後來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傳染病防治法》中病毒性肝炎的描述裡,一樣的“失誤”還沒有更正:甲肝乙肝都是有高傳染性的病毒性肝炎,仍沒有加以區分!

官方文件的出臺,媒體更是推波助瀾,添油加醋的報道,社會的認知就演變成了:乙肝病人的眼淚、體液等等都是重要的傳播途徑,甚至打電話都會傳播乙肝!一時間全民恐慌!記得小時候,當知道某同學有乙肝,全班小朋友何止不跟他玩,見面都是躲著走的,而患乙肝的人內心是多麼的痛苦,我們可想而知!

距第一次肝炎調查的13年後,第二次肝炎流行病學調查又開始了,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我國的乙肝病毒攜帶率更是上升到了9.75%,有1億多人感染,龐大的患病人數基數,讓我們在國際上被扣上“乙肝大國”的帽子!我們很多人所說的10人裡面有1個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就是從這次調查所知道的。遺憾的是,相關部門太急於摘掉帽子了,一心想“打響乙肝防治攻堅戰”,而忘記了解決曾經歷史的問題遺留:乙肝雖屬於病毒性肝炎,但與甲肝不一樣,傳染性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權威的調查說明一個失誤,媒體的推波助瀾,政策的方向等等,一系列因素讓乙肝病毒攜帶者一次又一次的被推向深淵,連正常求職都受阻,有患者甚至受不了壓力而自殺,還記得03年一名攜帶者因未能通過公務員體檢而殺人的新聞報道嗎?!

小心肝,為何受傷的總是你?

臨床上,我們將肝炎分為兩類,病毒性肝炎與非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炎,像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謝性肝炎以及因亂服減肥藥、保健品、補品等引起的藥物性肝炎等,這類肝炎都不具有傳染性。病毒性肝炎,就是我們所常說的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5種。

甲肝:甲肝和戊肝才是高傳染性的肝炎,可以通過“口頭”傳播,且多為急性發作,傳染期一般維持在發病前後兩週之內。1988年上海甲肝爆發,就是和食用毛蚶有關係。好在甲肝無慢性化,還有自限性的特點,經過正確治療後,80%以上患者3個月內就會有臨床症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6個月內完全治癒。

乙肝:我們要說的重點,病毒攜帶者並不等於是肝病,攜帶者也不會通過消化道以及呼吸傳播,共餐、握手是沒問題的。感染乙肝的主要途徑有血液傳播(不潔醫療器械、輸血、共用剃鬚刀等)、母嬰(垂直傳播)、性傳播。誠然,攜帶者發展成為肝病甚至是更為嚴重的疾病的概率要比普通人更高,可大家想過沒有,喝酒導致的脂肪肝,歧視和乙肝病毒攜帶者一樣,面臨同樣高的風險!據估計,全國各類肝病患者4億人,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億例,酒精性肝病6000萬例,從單純性的脂肪肝到肝癌也僅僅需要五步!: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如若不干預治療,脂肪性肝炎患者15年內肝硬化發生率會高達 15%~25%!

乙肝的消歧之路:

2009年起,辦理健康證取消了乙肝五項的檢查,乙肝病毒攜帶者也是可以從事餐飲工作,包括廚師這樣直接接觸食物的工作。

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目錄》中規定,患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有礙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病毒性肝炎這塊僅指甲肝和戊肝,其中不包括乙肝和丙肝,甚至不包括艾滋病。

乙肝歧視這個風波,持續了近半個世紀,即使政策出臺,但社會的影響還在繼續,真正的無歧視世界,估計還很遙遠,我們等待那一天的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