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终生不同台!相声泰斗马三立因何一辈子不给马志明捧哏?

  马氏相声,一块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相声发展史的金字招牌。历经百余年的历史积淀,时至今日仍对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方向产生的深远影响。“无派不宗马”的说法由来已久,这显然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吹捧。在一百二十余年的岁月里,马氏相声影响着数以万计的相声艺人,也经历过几代相声观众的舞台检验。

  相声界泰山北斗级人物马三立并非马氏相声的开山鼻祖,向上追溯还有父亲马德禄、祖父马诚方以及外祖父恩绪(培)。但马三爷当属马氏相声的集大成者,将马氏相声风格化、符号化形成独树一帜的流派。“马氏相声不一定姓马”的开明思想,也恰好解释了为何当今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的中流砥柱都或多或少带有马氏的表演风格。

  有意思的是,在马氏家族内的传承却一直是“单传”,从“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到马三立再到马志明,“一辈只出一个说相声”的现象也被少马信手拈来当作垫话小包袱用在了《黄袍加身》这块新活中。虽然“单传”一直存在,但对于马三立、马志明父子而言却并不将其视为失传的信号。

  “马迷”们都知道马三爷一辈子没给马志明量过活,这是三爷生前立下不可更改的规矩。但对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父捧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想当年常氏家族四位蘑菇年幼之时都是常连安轮番给他们捧哏,待蘑菇们都能独立闯江湖时又亲自为他们挑选捧哏搭档。而马三爷没这么做,对于马志明在相声表演及创作方面,马三爷的确煞费苦心,而少马在文哏、贯口方面也确实得到了父亲真传。但为何马三爷执意要立下“同台不同场”的规矩呢?

  马三爷生前曾说过这么一番话:“你不能借我的蔓儿,扬你的蔓儿,这样你永远成不了蔓儿。”聊聊几个字流露出三爷对儿子马志明在艺术上严苛的关爱。很多观众都知道,给马三立捧哏的王凤山先生1992年病故。自此之后,马三爷再也没有说过对口相声,而是改使单口小段。很多同行也曾劝马老考虑另找新搭档,或者马志明捧哏,但最终都没能动摇马三爷的想法。

  原因有三,其一,马三爷与王凤山先生私交甚好,王凤老的病故给他带来不小的打击;其二,健在的老艺人中论资历辈分、论量活风格都难以找到适合马三爷的搭档;其三,早有父子同台不同场的规矩在先,父子两人可以先后在一台演出中出现,但绝不可能爷俩一场买卖。不但如此,怹还多次告诫马志明“上台演出报幕时,不能提你是马三立的儿子”。

  正是在马三爷严谨的家规约束下,促成了少马爷如今“无冕之王”的深厚表演功力。在舞台上,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尽是大家风范,然而段子内容始终没离开马氏相声质朴亲民的风格。如果说老常爷给蘑菇们捧哏是父与子的提携和关爱,那么马三爷给马志明立下的规矩又何尝不是更深刻而含蓄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