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非接触式”执法

今年以来,安丘市城管办赴浙江等地学习先进城市管理经验,结合工作实际和法律适用规范进行创新提升,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非接触式”执法模式,力求破解城市管理办案效率低、执法冲突数量居高不下、城管工作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难题。

城管推行“非接触性”执法的做法。所谓“非接触性”执法,是指执法人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有关当事人违法事实的证据材料,形成当事人“零口供”下的完整证据链;再通过留置或邮寄送达等方式完成“零接触”下的告知程序;最后通过法院非诉执行,保障行政处罚执行到位。对未按时缴纳罚款的行为人,通过银行实行强制扣款,并将其“不良记录”列入个人征信系统。市城管办一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各类规范性指导文件,规范办案程序,明确执法标准。二是建立管理对象信息库。对城区流动摊贩、沿街商铺、建筑工地、渣土运输车等进行调查摸底,采集当事人(法人)信息,分门别类录入办案系统。三是提升装备,完善监控网络。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对城区210个监控探头进行维护改造,实现24小时管控,在城区建立了一张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控网。同时投入资金更新数码相机、执法记录仪等取证设备60余台,对所有执法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实现过程全记录留痕和可回溯管理,对执法者和违法者同时起到监督和取证作用。四是加强部门联通互动。与法院、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联动,共享视频监控资源,获取违法当事人的主体信息,从而实现精确打击。同时,与市法院行政庭做好对接,提请法院提前介入,形成证据链后,启动法院“非诉执行”办案程序,对未按时缴纳罚款的行为人,将其“不良记录”列入个人征信系统。

正式实施“非接触性”执法程序。市城管办在推行“非接触性”执法中,采用“一次劝说、二次警告、三次执法”的执法程序。执法队员首次发现当事人有涉嫌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后,先劝说、警告,给予主动整改机会,同时留存违法行为现场视频和照片,获取违法主体信息和送达地址。第三次发现当事人仍然拒不整改,立即启动“非接触性”执法办案程序,将行政处罚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通过邮寄或留置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如逾期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则向法院申请启动“非诉执行”程序强制执行,拒不执行的由法院纳入“失信”名单。整个执法过程,执法人员全程开启执法记录仪,邀请第三人现场作旁证,并且采取第三人证人证词,确保准确还原当事人违法事实和现场情况,同时及时固定违法证据。

推行“非接触性”执法成效初显。一是执法冲突明显减少。推行“非接触性”执法后,城管在与业户、摊贩未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有28%的业户能够在办案初期主动整改,达到执法目的。特别是天下客佳乐家南门西侧果蔬的“钉子户”摊贩,长期占用人行道,影响市容和行人通行,屡劝不听甚至多次暴力抗法,在城管队员启动“非接触性”执法程序并阐明违法后果后,主动搬离。二是执法效率迅速提升。在实施“非接触性”执法后,一线执法力量人手不足的困境得到了有效缓解,减少了执法盲区,执法效率和效果得到提升。三是执法程序更加规范。通过提升硬件设备,完善监控系统,执法全过程记录,健全执法制度等手段,从原先的一味查封、扣押,转变为现在注重现场取证,固定证据,执法更加规范文明,城管队伍形象有了较大转变。四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打好“非接触性执法+社会信用惩戒”组合拳,倒逼商贩个人和企业强化守法意识,推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截至目前,“非接触性”执法办案效果明显,已对35家屡劝不听店外经营、占道摊点“钉子户”下达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实施了“非接触性”执法办案程序,其中有10家自行进行清理改正,有8家占道摊点进入程序第三步调查询问阶段,其他17家进入执法程序的案件完成案件审查。

市城管办在全省率先成功推行的“非接触式”执法模式,实现了与摊贩“零冲突”,破解了城管执法老大难问题,城管法治化建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该“非接触性执法”办案模式,已经列入我市今年上报的六项改革项目。(李校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