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不是那個ck,百威是那個百威

Ck不是那個ck,百威是那個百威

捷克的這兩個小鎮,一個是ck,一個是百威。

最初在行程單上看到“ck”這兩個字母稍有迷惑,美國的時尚品牌ck在中國很受歡迎,此ck和彼ck有什麼淵源嗎?沒有。它們都是各自名稱的縮寫,巧合而已。

誕生於13世紀的ck,整座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保護遺產”,掂一掂這分量,想象力還是太有限。抵達時已是午後,光芒照著路邊的小草,草的邊緣閃爍金光。空氣是亮的,亮得有質感,有穿透力。城堡在山上,沿緩坡一路爬行,陽光已經透不進來,周遭是樹林喑啞的綠,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及至攀上城堡的平臺,猝不及防地打開了一幅畫面,天空、建築、河流、遊人,遠的、近的、高的、低的……更像我們玩過的一種立體的賀年卡,“刷”地打開,打開的是童話的色彩,童話的喜悅。

這是從城堡上俯瞰整個古鎮的效果,古鎮建在地勢起伏的山丘上,捷克的母親河——伏爾塔瓦河盤旋而過,遍佈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築,處處紅房頂,錯落有致,久看不厭。隨著人流向下走,進入小鎮。小鎮佈局頗像我們的麗江,店鋪雲集,小巷縱橫交錯,石板路磨得沒了稜角,發出幽深的光,藏了許多故事的樣子。又像一幅歐版的清明上河圖,有人飲酒,有人彈唱,有人繪畫,有人坐著發呆,有老少在河邊戲水……小鎮的地理位置,處於捷克南部,其實就是波西米亞所在地,波西米亞的浪漫在這裡一覽無餘。我從布拉格就開始關注波西米亞風格的服飾,直到ck,漫步在一間間小店面,看到琥珀,看到水晶,看到大名鼎鼎的長鼻子匹諾曹,遺憾並沒看到傳說中的大擺裙。後來查找了一些資料,波西米亞風起源於東歐不錯,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它逐漸代表了自由的奔放的民俗的時尚潮流,吸納了各地相關元素,早已與地理上的概念無關。所以到了波西米亞,並沒有找到我的長裙子。

與ck小鎮短暫交匯,甚至沒有真正停下腳步,便啟程前往百威小鎮。

以前一直認為德國人喝啤酒容量大,到了捷克發現,捷克人喝啤酒屬於累了解乏,口乾瞭解渴,沒事時休閒的風格。被我們稱作百威的小鎮,它的中文譯名叫布傑約維採,德語名字Budweiser,曾經是波西米亞地區政治與經濟中心。在13世紀就已經開始生產啤酒,直到19世紀從德國移民到美國的翁婿二人在聖路易斯創建了啤酒廠,他們大膽地複製了“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來滿足歐洲移民的需求,並且,註冊了“Budweiser”(百威)商標。從1894年開始,美國和捷克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品牌之戰,期間歐盟也出面協調。而美國百威不斷改進工藝和原料,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打入歐洲市場,捷克百威範圍日益縮小,現在只限於本國銷售。我在布拉格的一家超市貨架上尋找百威,啤酒品牌眼花繚亂,最終求助營業員,她竟然也上上下下找了半天,才幫我找到一提百威。美國百威是想花大價錢收購捷克百威的,但捷方斷然拒絕,多少錢都不賣,這是民族產業,事關國家尊嚴。

我們到達百威小鎮的時候,夕陽正好。入住酒店之後,即刻前往晚餐地點。感謝這距離不近的兩點之間,徒步中領略了小鎮的唯美安靜。馬路都窄得可愛,彷彿三步兩步就能跨過去。臨街那長長的古典拱廊,連接了整個小鎮,行人走著,避免了風吹日曬雨淋。也有三三兩兩的當地人,就在廊下襬起桌椅,喝酒聊天,悠然自在。這裡與ck完全不同,沒有太多的遊人,街道上偶有騎自行車的人駛過,由於幽靜,車輪與石板路摩擦出時光的聲音,“咔噠咔噠”,很快消失在小巷的盡頭。尤其在穿過舊城廣場的時候,空中浮著絢麗的晚霞,安靜的人們坐在長椅上,神情散淡,只是坐著,就充滿畫意。這廣場有兩個捷克之最,最大的廣場,最高的噴泉。我們沿對角的線路穿過去,拐到另一條街,依然走在拱廊下,不多遠就到了餐館。

晴朗的夜晚,在那家餐館的露臺上,品百威,吃捷克餐,聽移民來的華人講述多年打拼的經歷。我偷偷打量周圍的食客,他們熱衷於聊天,聊得走心。喝酒的樣子不像我們那麼聲勢浩大,即使喝了酒,聲音的位置也沒有偏離軌道,笑容依舊不走樣,無論美女還是帥哥,從始至終恬淡、怡然。整個晚上,周圍的四桌食客,沒見一個人翻手機,打電話,只是喝酒,只是聊天。我們一直懷念的從前的慢,就是這樣的吧。

以上圖片拍攝於ck小鎮

以下攝於百威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