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济宁市>市中区 西门大街社区

古槐街道西门大街社区地处古槐办事处中部,东起古槐路,西至金城批发市场,南到西门大街,北邻渔山社区。该居委因老城西门而得名。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居民2312户,总人口7632人。

西门大街是明、清时期古运河河道总督驻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称总河前东西大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称河院暑西门大街,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称西门大街院门口街,1934年称为西门大街翁城院门口街,1966年称劳动街,1982年称西门大街,现属西门大街社区。

历史上的济宁是“东鲁之大郡,水路之要冲”,在运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明、清三代都把济宁作为治运司运中心,派设最高治运司运机构和相应的军事机构常驻济宁。

元代在济宁初设开浚大臣,后设都水监、行都水督和总治河防使。明代在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经理河漕、总漕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简称总河,为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朝廷六大部外增设的直属机构。清朝派驻济宁的司运机构多袭明制,延续到清光绪罢河停运。自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钦命河道总督119任、101人充任。其间绝大多数年份驻节济宁。

河道总督衙门是负责运河、黄河管理的军政合一机构,依靠军队来实现总督职能。元代经过济宁漕运京都的粮米每年达几十万担。为管理漕运,在济宁城南鲁桥设立了都漕运司使。至正十年(1350年)设济宁兵马司,驻扎辅漕兵士1.2万人。明代驻济宁司运机构为总理河道军门署,永乐十八年(1420年)行军司马樊敬曾率兵10万镇守济宁。清代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右都御史衔,秩正二品。顺治初年设河道总督衙门,是运河全线的最高司运军职衙门,驻节济宁,职责为总理运河营防、催调粮草、护卫漕船、沿河治安等。朝廷把治运司运机关设在济宁,其下属军政机构众多,时有“七十二衙门”之说。

河道总督衙门坐落在济宁州衙东,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设有大堂、二堂、三堂,有书院、射圃、演武厅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派威严。今济宁市博物馆,仍保存着的一门清代的铁炮,炮筒上铸有"河道总督署造"。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出任济宁河道总督,对运河的重点工程极为重视。他曾上奏朝廷请修五处堤工、民堰、减水坝。林则徐在济宁只做了164天的河道总督,就调任江苏巡抚,从此离开了济宁。他曾在此书写过明代陈慕白的诗句:“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