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果实膨大、增甜、着色、降酸(下)

上篇主要分析了外部环境对于果树的一些影响,下面咱就当前的现状 ,讨论下各种营养元素以及刺激素包括调节剂对果实中后期增糖着色的影响。

俗话说:"无氮不大,无磷不红,无钾不甜"咱们先围绕矿质元素进行分析。

氮:氮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同时还刺激赤霉素生长素等生长激素的合成,前期施用氮肥可以促进茎叶生长加速光合作用,使果实膨大加快。但在后期会影响叶绿素的降解,促进枝条生长,促使大量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形成,增加了有机物的消耗,减少糖向果内转移,同时抑制了乙烯与脱落酸的合成,推迟了花青苷的合成,上色期施氮肥,不利花色素形成,因为施氮肥后氨与苯丙酮酸结合,形成苯丙氨酸,结果使蛋白质的合成增多,细胞内原生质挤压液泡,使糖的积累下降,花青素合成量随之减少。所以,后期应该减氮。但适量的氮也会促进磷钾锌硼钼钙的吸收和生长素的合成,生长素提高了乙烯的合成与果实硬度,糖酸比更加合理,所以在增甜着色期应该减氮而不是不用氮。

磷:磷对果实着色有利,能够为花色苷的形成与稳定过程提供能量,更好的促进转色。过多的使用磷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根系活力差,而且对着色元素钙镁铁锌的吸收利用产生抑制,不利于果实着色。磷过量的时候,会导致果实没有膨大完成就出现早熟现象,严重讲出现果实纤维增多,磷不是品质元素,但是在很多时候是能量转移的必须元素,缺磷会抑制叶片糖分的输出和转运,造成茎叶花青素积累。果树在后期适度的磷胁迫,可以有效促进花青素的合成。你就像低温引起根吸收障碍,叶片发红发紫等。

钾:钾可以促进糖分的转化和运输,被业界广泛定义为“增糖着色”的元素,这是没错的,但因各种原因促使大家形成了“钾越高越好”的思维定势,但却不知钾过多以后会造成镁、磷、锌的吸收量减少。果实着色期之前使用过量的钾肥,容易造成茎叶过早老化,筛管木质素增加,直接影响到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运输,形成内容物填充障碍造成果实有机酸含量增加,风味酸涩。所以,说钾是膨果元素有点偏激。但到了后期增甜着色期,适宜的钾肥不会降低果实的糖酸比,所以钾为品质元素。但是后期过量施钾促进了果实钾的积累,抑制了镁的吸收,导致果皮中花青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使果皮黄而不红;但配施镁肥使果皮花青素含量进一步提升,有效减轻了高量钾肥对果实着色的不良影响。

钙:钙可以促进叶片制造的糖分向果粒运输,起到“增糖”的作用。钙也是决定果实硬度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钙不但具有信使功能,也是一些酶的活化剂。钙可以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幼果期施用可以增加果实硬度,提高含糖量与糖酸比,增加VC的合成。但在后期钙的大量使用对果实着色会有负作用,钙肥由于增加了果实中N和Fe的含量,使果皮叶绿素含量提高而花青素含量降低,对果实着色有负作用。另外,果实不软化是因为钙降低了果实的呼吸强度(胞壁溶解变慢)和乙烯的释放量。

镁:镁是绿色植物叶绿素合成的主要组分,在果实着色期之前使用镁肥,可以提高叶片同化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进而促进果实膨大,镁属于碱金属,有利于中和果实中的酸。加大糖酸比,但着色期镁延缓了叶绿素的降解而影响着色,所以,镁肥应该在膨果期或着色之前使用。

硫:硫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速度,合成蛋白质同时使蛋白质具有了酶的活性,酶的活性决定了整个有机体的代谢速度,硫在酶的活性提高以后,合成有机物的速度提高,这个时候有利于积累,硫对于增甜着色的机理主要为干物质的积累。

铜:铜是一种离子态杀菌剂,同时也是一种成熟衰老物质,它对于果实着色的效应来自于乙烯与受体结合的协同作用,前期使用会促进叶片老化干物质积累不足,但在着色期使用可以促进花色苷在乙烯作用下的快生成。在各种元素当中铜对于促进花青素的合成具有最大效应。

铁:铁不是叶绿素合成的组分,它是一些氧化酶和还原酶的组分。具有信号传递作用。低剂量使用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而不利于果实着色,高剂量会形成氧化胁迫或提高呼吸作用而促进着色。

钼:钼可以促进氮素代谢,提高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合成,并有利于糖类的形成与转化。钼能改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从叶部向茎秆和生殖器官流动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果实的膨大增糖着色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钼对于果实的优质生产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其对于果实硬度的功效不次于钙元素,对叶绿素的稳定性不次于铁镁。把它列为品质元素一点都不为过。而且钼对于采果后的营养积累也是其它矿质元素所无法比拟的。

锰:锰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光合作用,调节氧化还原反应,加快氮素代谢,加速糖向其它部位运输的功能,他对于增甜着色功不可没,但对于使用量具有严格的限制,使用量超标将引起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引哚乙酸氧化酶的升高,造成叶果过氧化而影响品质。植物生长发生紊乱,并引起钙拮抗。

锌:锌也是促进光合作用的元素,促进氮代谢和生长素的合成,其对于生长素合成的机理主要促进了生长素前体色氨酸的合成。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刺激了ACC(1-氨基环丙烷羧酸)合成酶的分泌,其中ACC 合成酶(ACS )催化SAM(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ACC,而ACC 氧化酶(ACO )则将ACC 转变为乙烯。所以在着色之前增加锌的使用对于果实的增甜着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转色期使用,会影响花色苷的合成而不利于着色。

硼:硼不参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但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和避免糖、淀粉颗粒在叶片中的积累,避免形成淀粉叶和筛管堵塞。所以它对于碳水化合物的输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钙的吸收与转运载体,果实膨大增甜着色期使用可以促进呼吸,提高果实的品质。

氯:氯在叶绿体内光合反应中起着不可缺少的辅助酶的作用。在细胞遭破坏、正常的叶绿体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时,它能使叶绿体的光合反应活化,但氯元素对于果树的需求来说是微量的,特别是对于果实增甜着色来说具有不利影响。

以上这些矿物元素在使用中尽量避免含氯结构,对着色不利。另外,含硝酸结构的矿物元素在着色期包括后期避免使用,也会强烈抑制花色素的合成。

调节及刺激素类:

延缓剂中的多效唑因为具有氯结构,不能促进着色。

烯效唑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并促进养分回流,可以促进着色。

PBO取了多效唑的一个P,分裂素的一个B,生长衍生物的一个O,克服了多效唑对果实膨大的抑制性。前期可以用于膨大,但后期果实发育成熟也就是硬核之后再使用影响着色。应慎用。

赤霉素促进了茎叶生长、细胞分裂素延缓了叶绿素降解而不利于着色增甜。

高浓度生长素,乙烯,脱落酸促进着色,但不增加果实品质,无论跃变或非跃变型果实均会出现软化掉粒等弊端而不耐储运。乙烯与钙合用可以增强果实硬度

硝酸钙可以增糖降酸而不利于着色。

复硝酚钠、芸苔素、胺鲜脂促进增甜着色。

死亡物质茉莉酸,柠檬酸促进增甜着色但不利于降酸,量大易软化。

碱金属矿物离子可以中和果实内的酸而提高品质。

5-氨基乙酰丙酸,谷氨酸,色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可以增甜着色,但效果较慢。

大豆异黄酮,金雀异黄素促进着色,但效果不稳定。需要多次使用,用量过大易软果。

复合氨基酸前期使用促进膨大增甜着色,着色期使用延缓着色。因为氮含量较高。

高剂量黄腐酸前期使用易关闭气孔,引起光合产物制造障碍,对于果实膨大与内容物填充来说因为有碳营养而功过参半。后期超量促进品质提升,有利于果实早熟。

海藻酸适合中早期使用,提高品质与根系活力,后期稍延缓着色。

苯肽氨酸、DCPDA都有利于转色。可能与使用剂量大小有关。

花青苷,SOD,VC、虾青素作用于叶片的抗氧化机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利于抵御叶片的过氧化反应,延缓叶片衰老保持叶片活力,而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促进增糖着色。

光合细菌,微生物菌剂,包括土壤pH的调整,都有利于增甜着色降酸。

果实中糖酸比决定了果实的口感,有机酸种类繁多,主要以脂酸、糖酸、酚酸为主。它是形成果实特有风味的基本物质,有机酸合成于果肉汁胞,而且它的合成与光照没有太直接的联系。有机酸参与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一些酚类脂类等。还有芳香物质的代谢。有机酸在果实内部积累呈先升后降趋势,它主要依靠分解代谢和碱金属离子的中和。适度的水分胁迫可使果酸减少,温度与酸度呈负相关,低光照和暗反应促进酸度增加。多氮、缺磷、多钾、缺铜缺铁都会使酸度增加。调节剂吲熟脂对于增糖降酸的效果非常好。可降低果酸20~30%,糖酸比达到16%~49%。

以上这些东西在使用上一定要考虑使用时间与剂量,弄不好就会出现问题。也就是效果相反。

总的来说:果实的优化来自于对树势的综合管理与调整,才能形成口感自然,表色好看果个均匀的果实,如果不能进行科学的自然调整,就必须依赖于着色期的人工干预实现果实的优价,毕竟人和果树怎么着也经历了一年的历程,也需要回报,人为干预的总体思路就在于为果树制造一种生理生化胁迫,促进应激反应快速成熟与老化。但有一点必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人工胁迫不能影响到树势过早衰老,否则就会影响到采后有机产物的制造与积累,也就是胎里贫。进而影响到明年的花芽分化和树势,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大小年现象。这个更需要厂家在做产品时所必需考虑的。

牛哥的这次讲课,主要为我们农业人士在产品与果实生产上面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不涉及具体的技术。如果讲具体的技术与方案包括措施,那得几个月也说不完。这次讲课因为牛哥自身水平太差,无法和那些个专家教授相提并论,所以人员也不多。只是把自己的悟道给大家说出来罢了!这次关于果实的膨大增糖着色降酸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里,因为水平的限制或口误,难免会出现错误或不到之处,也就难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牛哥也期待各位大咖能予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