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里的苗家闺秀:交汪苗寨

交汪,苗话叫“Jes Wangs”,位于台江县方召乡的东部,与剑河县接壤,距台江县城约20公里。从台江县城出发,去交汪的路并不好走,一路都是爬坡,有人戏称方召就是台江的“西藏”。随着海拔的增高,一路上都是雾云回绕,一片片大山都藏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赫然有种身在天间云中的感觉。又有人戏称,这才是中国真正的“雾都”,大自然的“雾都”。

交汪是台江县最大的苗寨,全村700多户3600余人。交汪由原交汪上寨及交汪下寨合并而成,两村原本就是一个自然寨。2013年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走进交汪,给人最大的震撼是古老而庞大,700多户人家近800座古老的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从山脚看去无比壮观,与人震撼心灵和感叹唏嘘。交汪依“九龙坡”而建,还有坡下的“九龙潭”,坡上的“交汪神树”,这些地名都有美丽的传说。寨中有树,这是苗寨最大的特点,交汪至今保留着千亩原始森林,林中古树参天,老藤盘根,气势非凡。像所有的苗寨一样,交汪也长着很多枫树,枫树高大而挺拔,这是苗寨的标志。苗族认为挺拔的枫树就是自己的先祖,传说蝴蝶妈妈就是从枫树中诞生的,而枫树则是在牺牲的苗族先祖“尤”的鲜血中生长的,枫树是苗族祖先的灵魂,所以人们总对他倍加的尊爱,并得以保护,在很多的节日里,人们焚香化纸给予祭拜。林下,有多条清凉小溪穿过。走在林中阵阵高氧空气袭来,清凉透体、沁人心脾。这里群山环绕,猕猴、山鸡等野生动物村落山涧出没,兰花、金银花、老虎蕨等野生观赏植物漫山遍野,山坡梯田连片,风光美不胜收。

交汪古老纯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交汪主要是剑河、镇远报京、台江台拱、老屯、革一等苗族邰氏宗族迁徙而来,以前有剑河、镇远报京一带迁徙来的侗族居住,后来渐渐的全部苗族化。邰家老人告诉我,几百年前或者上千年前,他们的祖先是一个猎户,带着猎犬行踪百里寻找猎物。突然猎犬狂奔掉下了泥潭,猎户赶紧前去救猎犬,救出猎犬后,他发现猎犬掉下的泥潭是一大片浮萍。猎户很高兴,这里有水,而且有浮萍——表示有肥沃的土地,就有了可让人居住的土地。从此,猎户就带着家族移居到此,交汪从此诞生。

这些传说和历史故事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古老的苗寨,有太多故事要向你倾诉。古老的《苗族古歌》唱道:“五支老妈妈/六支老婆婆/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讲述苗族人民离开家乡向西迁徙寻找新的生活,到了贵州,到了黔东南,到了台江。而后又唱到“稻秆锄把粗/谷粒果子大/要吃用手剥/莫用碓舂它/破了太可惜/碎了更遭蹋。”觉得这里是理想生活的好地方,就分支定居下来。古老的交汪也跟古歌里面唱的一样,在苗族的迁徙和寻找中,成长起来的。

作为苗族聚居地,交汪位于苗族文化剑河久仰、台江方白支系和台江方秀支系的中心,几种苗族文化、服饰交融,和谐共存。交汪苗族文化独特,传承千年,从未间断。有二月二祭桥节、三月爬坡节、五月开秧节、苗年节、十三年一次的祭祖节等独具魅力的民族节庆,又有芦笙舞、苗族情歌对唱、斗牛习俗等异彩纷呈的民间活动,还有古色古香的苗家吊脚楼。

此时,站在坡顶,交汪尽收眼底,层层叠叠的700多座吊脚楼满山遍布,堆叠出一座宏伟壮观的“高山古寨”。古寨仍然保持上百年的风貌,仍然保持相对完整的高山苗族文化生态圈。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建筑均为木材建成,其款式有平房、楼房和单坡吊脚楼房三种。以单坡吊脚楼房居多,一般建有栏杆、木楼或左或右建有偏厦,为歇山顶两面倒水。吊脚楼多数为两层,下层安置石碓和关禽畜,上层住人,堂屋门前均设曲栏,安条凳,供乘凉小憩。屋内置楼梯,楼上安放织布机,存放谷子或贮藏东西。这些古老的吊脚楼建筑独具风格,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交汪依山而建,气候宜人,穿过古寨的河流溪沟遍布,山坡上满是梯田,梯田“波耕水耨,盈盈其间”,好一片田园风光,真可谓是世外桃源。交汪盛产朝天椒和冷水鱼,稻田里养的冷水鱼煮苗家酸汤拌朝天椒,味道美不可言,让人食之不愿停口,配以苗家自制的米酒,让人只想一醉方休,醉在苗寨,忘却凡尘。

临行,苗寨的老人微笑着送别,无论我们是谁,我知道,他们都会送我们走出很远,或许,还会再送上一杯自家的米酒,恨不得再留住客人一会,一起把酒唱歌。我接触的苗族人,他们那种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师承自然和洒脱自由、坦荡真诚、勤劳勇敢、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直让我佩服和向往。走出交汪,寨门外山坡中,几棵古老的参天枫树凝望古寨,千百年不变,赫然回首,古老的气息依旧回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