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箭“心脏”打交道三十余年 他见证中国人的飞天梦变为现实

郭国长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放着过去经常看的资料和书籍。虽然现在有了网络方便了,但他还是会经常翻看。

“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几代航天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东方红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北斗问天,中国航天的步伐愈加铿锵有力,这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献的航天人。郭国长,原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质量技术部部长,退休后返聘为集团驻六院质量代表室代表,在30多年与火箭“心脏”打交道的日子里,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

没有计算器机床全部手工控制 仍保证交付零件百分之百合格

1982年,25岁的郭国长从国防科技大学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后,来到了西安航天发动机厂,从事火箭发动机制造工艺工作,一干就是36年。如今他已获得了航天科技集团特殊贡献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成功发射了200多颗卫星、11艘飞船和1个空间实验室。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太空行走……如今,中国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中国人的脚步迈向更远的星际。”细数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成就,郭国长显得很是兴奋,作为一位一直与火箭“心脏”打交道的“老人”,他把自己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刚刚进厂那会儿的艰苦条件,郭国长记忆犹新。没有计算机,甚至没有计算器,算一个简单的对数,工人要拿着计算卡尺在零件上对角拉着来计算。加工零件用的是手动机床。航天发动机零件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零件只有技术相当好的高级工人才能完成。

有一次需要加工一个发动机的涡轮泵大轴,这个大轴要带动涡轮轴上的泵轮高速旋转,尺寸、光洁度要求非常高,有很多复杂的零件,如果一个错了尺寸,整个轴就得报废。“这个轴上的零件精度要求在0.01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当时的手工机床能够达到的最大精度是0.05毫米。”郭国长说,工人们为了让零件达标,全身心地待在工厂里实验、钻研,直到想出解决办法。

“工人们做了上百种尝试,最终发现在机床与刀架之间可以加一块百分表,就能保证进格的精度。”郭国长说,那个时候加工一批零件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大家就是这样一点点坚持、克服,最终制造出来的发动机,飞行成功率是百分之百。“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越干越有劲头。大家都说我们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编写发动机加工工艺 晚上八点前从未回过家

编写发动机制造工艺,就是要将图纸上的内容“翻译”成工人们能够看得懂、生产上能安排得通的实际操作步骤。零件如何加工,需要什么样的材料,使用哪些设备,需要哪些步骤,都需要翻译成工艺流程。郭国长说,要当好这个“翻译官”不容易。发动机制造工艺复杂,其中零件的种类、工艺步骤涉及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所有零件制造都需要“翻译”成加工工艺,而且每更换一个零件就要编写新的加工工艺。

“编写加工工艺要对所有零件的加工过程完全熟悉,车、铣、刨、磨、锻造、热处理、探伤等等,所有的工艺以及所有材料的性质都要熟记于心。”那时,郭国长成了六院图书馆的常客,每天除了在车间里看工人加工外,还要不停查资料、看标准。“好多知识都要提前学习。”郭国长那个时候晚上八点之前没回过家。

一边是知识储备不能停,另一边厂里的条件也逐渐改善。上世纪80年代末厂里引进了一台半自动数控机床,工人们要学习数控编程,将加工尺寸与代码一一对应,反复试验后才能加工。“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凭借集体的智慧,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郭国长说,原来加工一个零件需要一星期的时间,之后能够缩短到半天时间了,尺寸无误差,合格率越来越高,大家都尝到了现代化设备给加工制造带来的甜头。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新的任务对航天发动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团在车间开始布局建立数控生产线,生产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太空中也有了中国人的足迹。“航天发射风险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保证每一次发射的成功。”郭国长说。

关键攻关时期 在厂里一待就是一星期

2015年9月,我国新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首飞成功,这是航天六院研制的120吨和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太空首秀,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高压补燃技术的国家。

“火箭成功发射的那天,车间的工人都落泪了,从常规发动机到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一步一走就是二十多年。”郭国长说,120吨及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可谓是世界航天动力的“珠峰”,成功攀登“珠峰”的背后,是航天人艰苦卓绝的付出。

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攻关之初就布满了荆棘。从最初开展工作时薄弱的技术研究基础,到自行摸索消化,再到遭遇研制瓶颈,甚至一度无法继续进行……作为攻关组组长,郭国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在一次次的挑战和淬炼中,研制团队闯关夺隘、不断向前,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

“在攻关的重要阶段,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多少个夜晚,郭国长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半夜两三点到车间去处理问题是常事。关键攻关时期,在厂里一待就是一个星期。失败了就全部归零、从头再来,最终液氧煤油发动机突破了高压补燃等80余项关键技术,30多项关键工艺。

一个国家探索太空的能力,取决于航天发动机的推力,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如今,航天六院正在向更大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进军,郭国长他们在岗位上默默付出、勇敢坚守,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

(西安晚报记者 关颖)

2016年11月3日20:40,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北京市民排队体验天宫二号模拟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