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

前不久北京市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的采访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看待问题非常客观,也被广大网友赞扬“敢于说出大实话”。

据网上的一组2016年的数据表示,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中学生占中学生总人数的54.63%,城市中学生占45.37%,但是北京大学2016级本科生中,农村学生仅占16.3%,清华大学同年的农村学生比例也不足两成。

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我无法对寒门有明确的定义,也无法对贵子有确切的判别标准,但单就学习而言,不得不承认,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越来越难出高材生。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大城市,孩子一般出生几个月就开始进行科学的早教,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平时也有很多兴趣辅导班,提供更丰富的课余生活,大城市的人文氛围也会让孩子的眼界更加开阔。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种生活仍是奢望,能在家附近而不用跑到另一个村子去上学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已是难能可贵,更别提各种课后的兴趣培养。

除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还有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关系: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熊轩昂在采访中也讲到自己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从小家庭氛围非常好,对他的学习习惯和性格上都有正向的培养,所以能取得这个成绩也是水到渠成的。

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关键。但这其中也包含着不可避免的阶级壁垒问题,阶级固化很难打破,精英家庭往往更能培养出精英,这些家庭的孩子们不仅拥有看得见的财富,更继承了家族里的文化、声誉以及社会关系等隐形资产。父母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胜过千言万语。

曾看过一个英国记录片《7 up》,采访英国社会中十四个不同经济背景阶层的7岁小朋友,并且每隔七年会再进行一次回访,到目前为止,这部纪录片以每七年一集的频率跨越了56年,看完之后会发现,每个人最终性格和一些处事原则的形成都与童年的一些经历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对孩子的内心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实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阶级固化,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更不是凭借个人力量就可以动摇。但作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的人来说,一个和谐的家庭和对孩子的教育是可控的,精英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更有自己温馨的生活。成为父母门槛很低,但由衷希望父母们“准备好”,再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不负责任的生养只会让孩子成为受害者。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即使阶层、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但是你仍然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